

2023年11月24-25日,2023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一届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于北京市泰山饭店召开。本届年会以“环境行为研究的视角与意义”为主题,聚焦环境行为领域内基本问题的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趋势、全新生长点等,从不同学科视角,借助新的理论框架与工具方法,探讨健康行为、疗愈环境、特殊人群、城市数据等多个议题,为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指导。大会在中国建筑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人因智能工程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大会包含全体委员会议及主题报告会等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企业代表及媒体人士共计300余人出席会议,线上线下共同分享、探讨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11月24日下午,大会承办单位举办的“时空行为与人机环境同步技术工作坊”受到了参加者的好评 。
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11月24日晚,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在玉带厅举行,由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连菲副教授和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顾宗超讲师主持,共有110名委员通过线上下结合的方式参会。连菲副教授所作的工作总结分别从对接总会工作、促进学术交流及专业委员会建设等三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并着重介绍了2024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及发展计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窦平平副教授就申请联合主办和承办2024第十六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作陈述报告。

邹广天主任委员为本专业委员会新入选的中国建筑学会专家颁发了证书。全体与会委员就2023年度新委员增补、国际会议联合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进行了审议、投票表决。
在委员自由发言环节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泳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策划与设计分院张维院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丁沃沃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等先后发表了对专业委员会工作安排、发展规划、开展活动等方面的建议。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在线参加全委会并作重要发言。会议审议通过了新增补的委员名单、南京大学联合主办和承办CEB-ASC2024 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的申请。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邹广天教授作年会总结发言,并谈了明年的七项重点工作。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顺利结束。

邹广天主任委员为中国建筑学会专家颁发证书
2023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年会 开幕式
11月25日上午8:30,2023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开幕式在齐鲁厅召开,开幕式由连菲副教授主持。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王晓京为本次大会致开场辞,对到场的嘉宾及委员表示欢迎,强调了环境行为研究在我国高质量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学会一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对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发展寄予更高的要求。大会名誉主席、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教授和大会名誉主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杨建明教授通过视频致辞,对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发展和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达了美好祝愿。大会主席、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计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邹广天教授致辞,对总会、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与会的委员、代表、支持的媒体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介绍了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委员会的概况及2024年度的重点工作计划,预祝年会圆满成功。


王晓京副秘书长致辞

大会名誉主席、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教授致辞
大会名誉主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
杨建明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邹广天教授致辞
主题报告(一)
25日上午9:00 - 11:00,年会“主题报告(一)”在齐鲁厅进行,由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姚健教授主持,就环境行为心理学前沿研究框架、全新测量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成果的创新应用等议题,邀请了五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姚健教授主持“主题报告(一)”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计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邹广天教授以“广义元宇宙视角下的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及意义”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对元宇宙概念及环境行为心理学框架的详细梳理,系统地构建了广义元宇宙视角下的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模型,并具体地阐述了该研究视角的意义。

邹广天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吴建平教授以“基于交互式VR场景的复愈性环境对焦虑抑郁人群的影响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心理测验及生理反馈测量等技术,对复愈性场景的临在感差异以及个体情绪的认知恢复效果进行了量化测度,从而为轻中度焦虑抑郁人群的情绪改善和认知恢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吴建平教授作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筝副教授以“环境助推:眼追踪量化的环境行为影响”为题作主题报告,将助推理论引入环境行为研究的领域,通过眼追踪技术挖掘人境交互的普遍规律,从而为建成环境设计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支撑。
陈筝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王飒教授以“传统建筑场景感知效应人因实验研究及其启示——以江西民居‘过白’场景为例”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人因设备探索传统场景的感知效应,详细分析了针对江西民居“过白”场景的生理数据及影响因素,为传统建文化复兴与健康环境营建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思路。
王飒教授作主题报告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LanD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窦平平副教授以“具身转向:当代博物馆作为多感知环境的前沿”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运用行为动态追踪等融媒体信息技术,对南京市9个博物馆案例进行多感知体验分析,探讨了未来人居环境设计的方法与思路。
窦平平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二)
上午11:00 -12:20,“主题报告(二)”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穆钧教授主持进行,以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疗愈环境、健康行为、心理恢复效应等专项议题中的创新性应用作为切入点,邀请了三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穆钧教授主持“主题报告(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磊青教授以“疗愈环境研究的技术与应用”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对疗愈环境相关理论及研究技术的详细梳理,系统性地阐述疗愈环境研究的应用路径及现实意义,为运用虚拟环境手段实现空间干预这一前沿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

徐磊青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孙子文副研究员以“建成环境与健康行为”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挖掘、梳理建成环境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地介绍了健康行为的空间影响要素及诱发机制,为健康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孙子文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规划系主任李欣教授以“基于人地互动的城市公园景观心理恢复效应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主客观地理数据融合方法,从环境感知视角出发,探讨了微观环境下环境特征与心理恢复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李欣教授作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三)
下午14:00 - 15:40,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贺慧教授主持的“主题报告(三)”在齐鲁厅继续进行,针对适老性、包容性及行为动作捕捉技术的前沿应用等议题,邀请了四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贺慧教授主持“主题报告(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朱小雷教授以“大中型社区中心综合体使用调查与适老性思考——以广州为例”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对社区中心综合体建筑的使用实效调查评价等实证研究方法,详细地梳理了业态、环境行为对不同年龄段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增进建筑适老性及使用活力的有效途径。

朱小雷教授作主题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连菲副教授以“包容视角下认知障碍人群与社区空间环境交互的实证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陪伴行走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认知障碍人群与社区空间环境的交互特点,从可达、易辨识、安全、舒适、熟悉的角度为建设更加认知友好社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连菲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海静教授以“适宜老年人VDT视觉作业的健康照明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对光的视觉效应、生理效应及情感效应三方面的研究,探讨照明环境对老年人电脑VDT和手机VDT视疲劳的影响,为老年人VDT视觉作业的健康照明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黄海静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郝石盟副教授以“视觉要素对跌倒风险的影响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对虚拟现实和惯性运动捕捉技术的应用,梳理了地面图案特征设计对用户时空步态图案的影响,为干预措施、辅助设备设计和理解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人类运动提供了指导。

郝石盟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四)
下午15:40 – 17:20,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朱小雷教授主持的“主题报告(四)”继续进行,针对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量化技术与实践转化等方面的议题,邀请五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

朱小雷教授主持“主题报告(四)”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盛强以“数据化体验助力完整社区营造”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应用空间句法等数据分析模型,对慢行交通、服务功能和空间设施三方面的现实问题开展总结和评价,通过对路权分配、用地和空间可达性匹配关系等规律的深入分析,为社区营造、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品质提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盛强教授作主题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杨林川教授以“成都环城生态区绿道建成环境对骑行行为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建立多层线性模型的方式准确刻画出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深入探讨了城市绿道建成环境与骑行行为的交互关系,从而为未来城市绿道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

杨林川教授作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裘知副教授以“‘真实需求’的探讨:居住者复杂城镇化引发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分级与营建策略”为题作主题报告,寻求有效反映多类型真实需求及向环境营建转化的路径,构建了“必配+选配”的公共服务设施倒控体系及生活圈层级“基础保障+优化提升”方案,从而构建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相吻合的人地双重城镇化格局。

裘知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韩晨平教授以“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电动汽车换电站外部空间形态视觉评价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视觉偏好评价的方法,对换电站建筑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开展实证调查,系统地分析挖掘影响偏好评价的主要空间形态要素,并为换电站建筑设计及优化提供指导性建议。

韩晨平教授作主题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董君副教授以“环境行为要素的语义网络有机量化”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引入语义网络法这一有机复合的量化方式,系统性地捕捉建成环境与行为心理的互动关系,揭示两者潜在的因果关系和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

董君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2023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年会闭幕式

贺慧教授作总结发言
在主题报告结束后举行了年会闭幕式。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贺慧教授作了总结发言;连菲秘书长正式发布南京大学为“2024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第16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联合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
大会闭幕后,与会的嘉宾、委员及会员对本次年会给予了高度肯定,纷纷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充分利用其桥梁纽带作用和人才智库优势,进一步深化研讨交流,聚焦学术前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加强合作,为切实提升环境行为领域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实践水平做出努力。
2023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年会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