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一些高楼大厦出人意料地“短命”。建筑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这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不可承受之重。
近日,“责任与百年建筑——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业内专家就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展开高端对话,呼吁企业共同担起建设百年建筑的社会责任。
“短命建筑”频现
2007年1月,曾是西湖边最高楼的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09年2月,曾是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15岁”的夏宫2秒内成了废墟;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而事实上,除了这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这些正处在“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无疑对环境和资源是一场灾难。以南昌五湖大酒店为例,据估算,酒店拆除后将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将占用大片垃圾填埋场地。
正是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即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
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同为50年,但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百年老屋”随处可见。
建筑缘何“短命”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绿地控股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总建筑师胡京说:“建筑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和工程设计质量。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