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全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工作交流会召开

阅读: 发布日期:2015-09-08 15:54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8月27-28日,2015年全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工作交流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召开。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束为,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殷皓,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科普部副部长刘阳,内蒙古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强,内蒙古科协有关负责人,通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希日巴拉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科普部负责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各省(区、市)流动科技馆项目、科普大篷车项目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两个项目“十二五”期间的实施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征求《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管理办法(草案)》和《科普大篷车项目管理办法(草案)》意见和建议;研讨两个项目“十三五”的发展规划;现场观摩两个项目的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科普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扩大了服务覆盖面,拓展了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机会,推动了我国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同时,带动和促进地方科协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了公共科普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束为在讲话中指出,“十三五”期间继续大力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项目是实施国家战略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要超前谋划,改变重资产的概念,加强对服务概念的研究探讨,丰富科普形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和维修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不断推动项目创新。

  束为要求,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科普理念,要有现代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思维推动下,人人都是建设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为更多人参与科普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基础。二是创新科普内容与表达方式。在保留原有基础的经典展品的同时,应密切跟踪现代科技发展,及时将其转化为展教内容,创造性地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现代科技类的主题展览和展品,满足基层各类人群科普需求。三是创新工作方式。依托全国展教资源研发能力雄厚的科技馆和企业,在全国一些重点领域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科普展教资源研发与服务中心,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提供保障,为展品的运行、维护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四是创新运行机制。展品制作“标准化”,实现按图纸标准化加工;流动科技馆巡展运行“片区化”,实现全国巡展划片管理;项目管理“制度化”,明确项目考核指标和奖惩机制;教育活动“常态化”,做到常展常新,弥补展品更新不足的问题;社会动员“广泛化”,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更广泛动员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参与,联合开展工作。

  殷皓在会上作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项目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两个项目“十二五”期间的实施概况、基本做法和典型经验、主要成效与问题及“十三五”的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做好“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工作,组织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接展、接车工作,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征文暨科技营活动,不断提升项目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内蒙古科技馆、吉林省科技馆、陕西省科技馆和江苏省科普服务中心分别介绍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的做法与经验;河南省科协科普部、广东省科协科普部、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甘肃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分别介绍了科普大篷车项目的做法与经验。

  会议期间,通辽市委副书记孟宪东和与会代表一同观摩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内蒙古通辽市巡展现场和通辽市扎鲁特旗科普大篷车活动现场。他对两个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并表示今后从地方上将予以大力支持。

  中国流动科技馆按照“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工作要求,根据中国科协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国流动科技馆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至2015年7月底,全国运行流动科技馆展览146套,巡展902站,参观人数3734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参观比例占90%以上。科普大篷车充分发挥解决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特殊优势,“十二五”期间配发数量为684辆,占项目15年总配发量的64%,从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底,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近950万公里,开展活动约5.66万次,受益人数约6080万人。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中,科普大篷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