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承前启后 续写新篇—修龙理事长在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一次理事会的讲话

阅读: 发布日期:2016-09-01 07:33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各位理事:
        今天上午,我们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集体,我很荣幸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长,感谢各位代表和同志们的信任。谢谢大家。同时对今天当选的学会监事及新一届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也表示中心的祝贺,在此我也代表学会对前来参加此次大会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位代表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建国60多年来学会通过开办杂志、举办座谈会、承办国际会议、组织奖项、承担相关项目的评审和方案征集等,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对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要求,推动中外建筑师和从业人员以及科技工作者的指引交流与合作,实现学会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的宗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会拥有22个专业分会,300多家团体会员和十万个人会员,资深会员一千余人,覆盖了全国主要的建筑设计教育和研究机构,囊括了建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最优秀的人才,在此我谨代表建筑学会对长期以来支持和帮助学会发展的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协、民政部各会员单位和个人,各个相关单位和机构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学界学会历届理事长、各界理事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5年年底中央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随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会议和《意见》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城乡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为了在新形势下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推动学会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我们要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发挥学会优势,推动学会有更高的学术追求。
        学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建筑科技工作者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堪称建筑学界的庙堂。主要原因在于有诸多的院士和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打通了民间和政府间沟通的渠道,搭建了国内会员相互交流和国际交流的平台,始终处在建立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的建设,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等要求,未来几年学会加大对这些目标和要求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绿色建筑、节能城市、新型建造方式的学术研究,努力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的从业人员和科学技术,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学会奖项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会刊物开展建筑评论,提高各个分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鼓励和帮助开展学术研究,共同推进和提高学会的学术追求。
        第二、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为抓手,发挥学会行业引领的作用。
        中国建筑学会是全国建设行业成立最早的民间团体之一,60多年一直引领着国内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学会的优势在于综合性强,从最早以建筑设计为主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建筑师、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防火、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建筑电器、建筑教育评估等22个专业分会的大家庭,基本覆盖了城市建设、设计的方方面面,中央在《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为建筑设计院和建设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竞争,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提高建筑师的地位,我们理解这里讲的建筑师既是建筑师,也更是指我们业界全体的从业科技人员。这就为学会的工作提出了目标,也为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要敢于面对社会变革期间行业管理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提升行业,尤其是建筑设计相关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出发,紧紧抓住建筑设计这个龙头,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建设,监督从业人员履行责任,维护从业人员应有的权利。此外学会还应发挥对外交流渠道的畅通优势,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与地区,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积极推动会员单位和个人走出去,担任国际组织的领导职务,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切实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为提升城市建筑水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第三、提升学会能力,努力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中国建筑学会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成立的,是党和政府联系建筑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建国初期我国建筑行业打破西方敌对国家国际封锁的突破口。此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建筑学会在贯彻国家的建筑方针,繁荣建筑创作,建立建筑师职业注册制度等方面配合住建部等主管部门进行了调研、宣传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说明建筑学会目前还继续留在住建部里,我们在当前的脱钩计划里还没有,因此在今后政府职能转移当中,在发挥沟通渠道方面中国建筑学会应该有着更独特的优势。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这为学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学会也更应该做好政府的参谋与助手,努力协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建筑设计相关行业的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会需要练好内功,配置好人员,提升学会工作的能力,让主管部门放心。实际上学会去年获得了中国科协能力提升专项资助的二等奖,今年年初配合住建部组织相关专家就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行了座谈,承担了建筑师负责制的课题研究,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也在逐步进入和承担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工作,今年年初学会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征求专家的意见,恢复建筑师注册考试取得了进展,学会积极参与建立注册建筑师管理的新机制和新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会的努力下,在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会能够在促进建筑师职业成长,保护建筑师权益上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第四、服务广大会员,把学会打造成真正的会员之家。
         今天上午易部长的讲话特别对会员之家提出了他的理解,这是一个要求。学会也必须把会员工作作为我们下一届理事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要为会员做更多的事情,要为会员带来福利,要为会员带来利益,要为会员带来帮助。学会存在的基础,就是我们广大的会员群体,学会的价值体现在为会员提供的服务上。多年来学会通过会训、网站等信息载体向会员及时推送行业信息,通过奖项发现和表彰会员中的优秀科技人才,通过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为会员相互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此外通过多种形式为团体会员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努力打造职业成长服务平台,不断细分针对不同会员群体的服务内容和项目,使会员参加学会活动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同时学会也要鼓励广大会员单位和个人积极为学会的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投身学会的事业中来,把学会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为学会的发展和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搭建中外沟通的桥梁和管道,推动中外建筑师和科技工作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中国建筑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地位。
        中国建筑学会是唯一代表中国建筑师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并代表中国建筑师参与各项国际活动。1954年,经中央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我会代表中国建筑师加入了国际建筑师学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得到国际学术组织承认的中国学术团体,为解放初期封闭的建筑业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和渠道。1999年由中国建筑学会承办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更加促进了中国建筑师与世界各个同行的切磋和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使建筑界对我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由中国建筑学会负责起草并在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等,成为了国际建筑界的重要文献。2008年根据住建部市场司的意见,中国建筑学会承担了亚太经和组织秘书处的职责,开展建筑师资质互认的讨论工作,此外中国建筑学会承担着中方联络处的工作,研究开展学位的评估和互认工作。今年7月梁思成建筑奖完成了向国际开放后的第一次评审,由国际评委评选出一位中国获奖者和一位马来西亚获奖者,标志着中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深入交流序幕的拉开,也开启了国际建筑界了解中国建筑之门。
        随着改革开放和行政体制的不断深入,我们走出去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中国建筑学会将进一步参与国内外职业合作,职业考试和注册专业评估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谈判和磋商,向相关国际组织推荐中国专家,特别青年专家担任职务,扩大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宣传和树立中国的世界级设计大师,不断提高中国建筑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推出中国具有国际知名度和有影响力的科技人才。我用了很大篇幅讲国际,这个也是这届理事会不同往届理事会的区别,因为中国的国力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建筑的主战场,所以中国的建筑界也应该有自己的地位,应该经过我们和几代人的努力,让中国的建筑走到世界建筑的前列。
        同志们,前不久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召,中央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担使命,引领创新,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流砥柱,强调聚焦国际战略,攻克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做出贡献。这也是我们这届学会要在国际事务中做出这么大努力的原因。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团体,中国建筑学会应责无旁贷的带领全国建筑科技工作者努力创新,推动中国建筑水平迈向新的台阶,同时学会要围绕科技人才的培养,在科技人才专业教育、职业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学会的优势和作用,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努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各位代表,八月的北京热情似火,也是充满激情的时节,随着《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和科技三会精神的逐步落实,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也将迎来行业发展的新时代,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为开创中国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继续努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