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常青院士开讲“原型与进化”

阅读: 发布日期:2017-06-12 08:54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2017527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当下与未来——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研讨会”在建筑红楼顺利召开。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赖德霖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苏斌教授、张天洁副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辰教授、冷天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卢永毅教授、刘刚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海清副教授、(台)交通大学助理教授许丽玉博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薇博士、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魏筱丽博士以及《建筑学报》、《建筑师》、《南方建筑》、《建筑遗产》等建筑媒体代表参会,会议由彭长歆教授、冯江副教授、徐好好副教授主持。研讨会分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共有5位学者做了主旨报告,6位学者做了专题发言。

 

 

分与会人员合影

一、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一:反思《中国近代建筑史》

报  告  人:(美)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赖德霖教授

赖教授回顾了由他和徐苏斌、伍江两位教授担任主编、联合国内外3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78位作者(含主编3人),以及5位特邀作者合作完成五卷本《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经历,并总结该书主要成绩如下:

 1、该书是自50年代开展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以来,有关议题和研究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合。作为一种新的叙述框架,更为综合和完整地涵盖了这一历史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与其现代化过程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2、该书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历史的讨论能够紧密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大背景,并揭示各地现代化的具体历史动因和特殊性,尤其重视各时期和各地城市和建筑发展的主导政治和社会势力、主导者和推动者(赞助人)、重要建筑家、工程师、城市和市政学家所做的贡献。做到人、事、业、物互见。

  3、采用“板块体”历史叙述方式,兼顾编年体所重视的时间顺序,以及记事本末体所重视的事件完整性。同时以清代以来中国形成的主要行政区和主要城市为论述单元,以呈现各地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4、采取“广义建筑”的视角,讨论范围不仅包括作为专业产品的“建筑物”和作为知识体系的“建筑”,而且包括建筑的专业系统(人才、教育、组织、研究)、产业(经营和管理)、建筑的外延(空间性人造环境、学科范域所涉的土木工学、技术、材料、设备等),甚至作为公共话语的建筑通过专业和公共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5、在深化以往近代建筑史议题的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议题,如民族国家与建筑、外来影响、地方自治、都市公共空间和公民空间与都市现代性、跨地域研究(如铁路沿线城市)、中国边疆地区建筑史、规划史、与教育和设计相关的建筑思想史、建筑史学史,以及文物建筑保护史。对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城市和建筑,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延安根据地的建设也有新的开拓。

 6、较为广泛地探讨了18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和建筑现代化过程中所受的外来影响,其中包括西方教会和意、葡、英、法、美、德、俄、日、比等国,具有跨文化研究的特点。

 7、在研究方法上将建筑史有关风格和技术的讨论与社会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和美术史研究的视角相结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8、全书共有2篇附录。其一为台湾近代建筑大事年表,弥补了目前中国大陆有关台湾近代建筑研究的欠缺。其二为中国域外日、英、法、德四种文字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研究的综述或介绍,意在帮助读者了解该项研究在国际上的开展状况。

 


主旨报告二:X+Y+Z——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出版

报  告  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苏斌教授

徐教授首先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出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出版之际有必要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进行回顾梳理并且纪念这个重要出版活动。徐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从三个纬度的取向进行梳理,X轴代表外来影响或者对外影响,Y轴代表历史的发展,Z轴代表建筑学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参考这三个纬度进行反思,以使得研究进一步系统化。

 


主旨报告三: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一种建筑类型中的都市现代性考察

报  告  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卢永毅教授

卢永毅带来了与其博士生周慧琳的共同成果——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的研究。她将四大公司作为近代中国消费方式革命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中的典型表现,也作为呈现自身现代性的侧影,并强调了建筑类型在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卢教授对上海公共租界南京路上1910~30年代相继落成的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的建设过程、建造者和设计师做了概述,对其开发理念、经营模式和空间策略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四大公司的建造,作为一种建筑类型的确认,均不同程度受到西方百货公司的影响,但这种外来建筑类型移植后的地方性转变也十分显著。这是民族资本家与中外建筑师共同建构的,他们以先进技术的引入、商业博览的日常化、娱乐空间的竖向叠加、商业建筑的纪念碑化以及都市天际线的竞夺,打造了建筑与商业合谋的商业拜物和都市诱惑场所,也蕴含了一种城市建筑学的逻辑。

 


主旨报告四: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及其建筑遗存

报  告  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刘松茯教授

报告由彭长歆代为宣读。刘松茯教授梳理了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兴起,指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新艺术运动发生了从俄罗斯到中国的流动。由于建筑设计人员对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各站的站舍、桥梁、涵洞及铁路相关设施和建筑进行的统一设计,哈尔滨与欧洲同步地发展了新艺术运动。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刘总结了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主要类型和表现特征。通过比较,他认为哈尔滨新艺术运动的规模大于欧洲,持续时间也远比西欧和俄罗斯长,其发展比较健康,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接受西方现代建筑的城市。

 


主旨报告五: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罪”

报  告  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辰教授

赵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建筑”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本身却存在学术定义混乱、研究目的不清等至深问题,其与生俱来,犹如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学界必须不断地试问这些问题,以利于自身学术思想与方法的健康发展。结合他本人介入“中国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缘由和过程,赵教授逐步展开对于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学术框架之间的关系之思考,尝试解决中国建筑文化与国际建筑文化的相融问题。

通过追溯“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由来、以及“什么是中国近代建筑”的试问中,赵教授阐释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四个“原罪”:1)学科交叉的要求与专业背景的局限;2)“近代”的难以定义;3)“建筑”在中文中的难以定义;4)“中国”的学术定义之模糊。为明晰“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学术目的,赵教授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相融进程,以及对不同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接受西方建筑文化实质上是“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国际化”进程受到中国以及非西方文化的作用等重要观点。基于以上判断,赵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建筑”应该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贡献,是对“原罪”的超越。

二、专题报告

“尘封的先驱——卡恩式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南京实践”的报告中,冷天博士通过解读原金陵大学北大楼结构设计蓝图,梳理出卡恩(Kahn)兄弟在美国工业建筑和早期钢筋混凝土技术上的特殊成就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该案例在近代建筑工业体系的建立、建筑与结构分专业配合的设计模式、近代营造业发展的技术刺激,以及采用新式结构技术延续地域性建筑文化的设计探索等多个方面的先驱意义。

“探问战后台湾的现代建筑经验”的报告中,许丽玉博士表达了对建筑社会性的认同,她以宏大视角叙述了战后台湾,尤其是国民党政权迁台后的建筑历史,包括建筑实践、翻译历史、建筑术语的规范化等。她还以国民党政权主导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建造为背景,通过分析贝聿铭等建筑师的介入情况,论述了世界语境下中华民国作为建筑想像的消亡。

“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的报告中,刘刚教授以上海从“乡土-传统城镇”到现代都会的近代转变为背景,研究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类型及其演进关系,并试图解释传统民居到现代住房的历史性发展。通过梳理上海近代出现过的居住建筑,刘刚认为既有研究存在类型认知的缺失,并通过类型学研究构建了从传统居住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到现代居住建筑的类型图谱。

“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史叙述路径之反思”的报告中,李海清教授检视了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出材料结构技术观和环境调控技术观两类叙述路径,并指出其相互分离、缺乏互动与融合之不足。应基于营造人工环境、控制能量交换的整体环境观,从建造的意图(目标)与路径(手段)之互动关系入手,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研究。

“《规划视角》学术论文的统计与分析”的报告中,张天洁教授介绍了世界上首本关于历史、规划和环境的国际期刊《规划视角》(Planning Perspectives),统计该刊从1986年创刊至2017年第2期登载的所有学术论文,分析其研究对象的时空分布、所属规划层级、作者工作所在地、讨论主题、关键词等。并尝试分阶段比较,探析其研究主题和关注点等的变化。力图为探究规划行为、规划方案和规划师等历史的学者构筑一处全球范围多学科的交流平台。

 

与会者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