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化工作开展两年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集中表现在“四个一”上,即:积累了一定资源;建立了一支队伍;创建了一批e站;推出了一个品牌。这些在会议材料里都有详细数据,我这里就不多讲了。对过去两年的工作,财政部专项资金使用考核组给予评分88分,这是科协现有专项评估的最高分。我们自己也请了第三方专家验收组给予验收评估,专家给予了足够的认可。当然在工作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暴露出一些短板。信息化对科普工作来讲是个全新的领域,我们也在摸索前进,事情开始时有些问题在所难免。
通过研究,我们感觉到目前影响工作整体推进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机制还不顺畅。如何打通科普工作的任督二脉,将优质资源真正落到社区里的大妈,农村里的村民,学校的学生身上,这样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起来。另外一个问题是基础建设不足。首先是内容总量还不足。今天尚勇书记、延豪书记到社区考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硬件有了,也通了,但是资源量不够,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当然,资源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要通过创作、购买,更重要是会聚等等手段尽快积累资源,这个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做的。其次是服务能力不足。现在社会上各类服务项目都有热线电话,各个网站都直连服务人员,我们现在有了问题找谁?能做到全天候服务吗?我们内容的精确分类能力还不能满足科普信息化对我们要求,也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我们的工作在不断改进,但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这两个问题。正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科协党组、书记处提出从今年开始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百千万行动”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对内容的充实和对机制的完善,最终使优质科普信息精准地服务于全民。这个活动初步准备搞三年,三年是一个阶段,三年后总结继续往前推进。科普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今年年初起,科普部就如何开展这项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调研。4月份中国科协正式发文。4月到6月在八个省启动示范点的建设。这三个月里,我、钱岩、周世文和基层处的同志跑了上海、河南、安徽、重庆、吉林、山西等省市,不下30个点儿,其中包括乡村、学校、社区,目的就是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与需求。通过三个月的调研,应该说初步形成了一些想法。在6月初拿出了一套指标体系。这次开会大家拿到的薄薄的两页纸,十个规范性标准,文字虽然不多,但凝聚了在座各位的工作成果。6月初开始,我们就这些考核指标发函征求意见。这次意见征求的很彻底,我们先把八个试点省的科普部长请到北京,专门开了一天会。然后结合大家意见再次修改后,发函到31个省科协。今天上午,我们又在这里召集各省科普部长一起再次征求意见,准备根据大家意见再进行一次修改。计划这个月底成文,下个月起到年底“百千万行动”覆盖31个省。活动开始到一定阶段,要依据和大家一起制定的这个考核标准,对各省科协的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当然在考核过程中,我们也会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特别希望各省党组书记、主席们充分发表意见,我们一定认真听取,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百千万行动”怎么推进?抓手在哪里?今天上午各省科普部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从前一段试点工作的经验来看,我们也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四个一”,即:抓住一个群主,建好一个平台,完善一套指标,打响一个品牌。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群主”是一个形象化的称呼。有的地方叫信息员,有的地方叫科技员,有的叫科普员,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其实他的作用形象地讲就是起到一个群主的作用。我们这三个月跑了很多示范点,得出一个结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科普信息化要想落地,必须有一个人在基层进行穿针引线的操作,这个环节是绕不过去的。我们也曾想过很多办法,比如用让机器来代替,现在看起来还不行。仅仅把内容送上网就撒手不管,最终是无法达到落地效果的。今天大家在社区、学校和乡村都看到了,要有一个人起到起承转合推送的作用,他实际起到的就是受众群中群主的作用。今天下午,我们去看的那个白山社区,有两个科普信息员,一个手里掌握着本社区居民500多人的群,另一个也建了一个120人的群,这个就很关键。如果在基层一个村里或社区里,一个服务员如果能有一个百八十人的群,能够每周或半个月,有针对性的定期的为居民推送科普信息,村里谁种什么谁养什么,街区里谁有什么病有什么爱好,需求她很熟悉,很接地气,这就基本能够做到精准推送。“百千万行动”要想真正做到纵向到底,这个机制必不可少,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抓手。实践看来,社区和学校比较好办,难的是乡村。社区里面有工作人员,学校里有老师。乡村里面就比较复杂,信息员有的是农技协的工作人员,有的是龙头企业的带头人,也可能是团支书,也可能是妇联主任,都可以胜任,不需要配备专职人员。现在很多地方提出来要有编制,有工资,又有专人干这个,这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借船出海。这个是科普工作落地生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打通了这个环节,我们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是建好一个平台。要建设一个大数据云服务中心,也是我们的总资源库。中国科协现在正在干这件事。前面一个任务是基层要干的,多多益善。而这项任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越性,用不着层层去搞,国家也搞,省里也搞,市里也搞,县里也搞,乡里也搞,这不现实。互联网的先进性就在这里,高度扁平化。这需要我们具有很高超的设计艺术,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三是完善一套指标。在社区也好,学校也好,乡村也好,要有一套标志性和标准化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中既包括信息化的传播手段,也包括我们传统上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每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特点有每个地方的自选动作,但是做为全国统一实施的一项活动,必须有统一的规定动作,包括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品牌推广、电视频道、e站建设等等。这次下发的标准就是我们根据多地基层的做法总结出来的,反复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这一套指标即是我们逐级考核的标准,也是我们工作的外在标志。考核最迟明年年中就开始,希望大家提出意见。这套指标同时也是我们工作的操作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也是我们工作当中的另一个抓手。
最后是打响一个品牌。要凝聚全国科普活动的合力,突出树立“科普中国”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利用优质品牌的效力会聚资源。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觉得,这四个抓手功能不同,各级侧重分工也不同。找群主这事以县乡一级为主,省市一级制订政策、完善机制为主,平台是全国或省级干的事情。指标体系由我们共同制定,逐级考核。从这几方面入手,目前来说是比较好切入的。
从大科普工作的方法上讲,要在推进“百千万行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四个机制。首先是激励机制。这项机制不形成的话,群主很难找到。找一两个科普积极分子可以靠热情、靠觉悟,但是无法复制。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即使是一时一地推开了,也不可持续,无法做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殊性,借鉴共享单车、电商、支付宝等很多项目的激励办法。可以发红包,可以打赏,可以奖流量,可以奖话费。不怕大家领钱多,如果有人一年能从平台上拿走万八块钱、甚至十万块钱,那么流量、点击量就一定会上去,广告也就会来了,就会有资金流入,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要形成全国性的机制。只要机制合理,你推送的信息越多,得到的奖励就越多,这种机制建立起来技术上并不难,这是长久化的机制。
第二项机制是协调机制。要充分运用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协调机制。这项机制是由国务院授权,由中国科协牵头,协调33个部委共同建立的。这个机制非常好,延东副总理高度重视,仅上半年就两次开会研究科普工作,很多仅靠科协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在这个机制中得到解决。省里可以找分管省领导,市里面可以找分管市领导。这个协调机制名正言顺,如果一个省33个厅局半年开一次会研究科普工作,工作就好开展了。大家说这个难那个难,我看很多难题可以在这里解决,可以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
第三个是融入机制。要想办法把科普工作融入到各级党政绩效考核体系里面去。今天上午我跟科普部长也谈到这个。这个机制每个省市县都有,是国家规范地方考核奖励制度以后,唯一保留的对党政所有部门的工作都具鞭策力的一个机制。每个市县一年下来最后得分差不多的,终评后也就差距一两分。差一分就决定了每个部门的全年考核等级,以及每个人的奖金,各级政府都很在乎这个结果。只要把我们的工作纳入这个机制里面去,对各级各部门都会产生影响力。今年已经有十四五个省把年度完成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数据纳入到党政考核机制里了,但是也还有十几个省没有纳入。下一步要争取把我们工作的具体措施纳进去,越具体越好,这个需要花点心思去跑。科普是好事,不会有人反对,就看我们工作做得到不到位。
最后一个就是动员机制。科普工作光靠我们科协系统内的干部来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广大的科技人员来做。各省市都有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有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要想方设法请他们帮助我们一起来搞科普。这就需要制订一系列机制和政策。他们的科普工作要算工作量,发的科普文章要算成果,讲科普课要算课时。省、市、县级都可以尝试逐步建立这个机制。
这四个机制建立起来,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否则的话会事倍功半。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长久机制完善起来。科普信息化是新时期的新探索、新任务,我们真诚希望在座的各位书记、主席们和各位部长们,能给我们多提些意见。我本人在这方面也不是内行,来的时间不长,在座的都比我更有经验。多提些意见,我们就可以少走些弯路。我们鼓励工作中创新,不怕试错。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把这些抓手抓牢,把这些机制建立起来,共同完成科协党组和书记处交给我们的任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