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座的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从城市考虑到建筑,这是一个大前提。
建筑是一个多元素、综合的、社会性的一门科学,它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一百分,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好的理念来指导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建筑也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一个好的创作构思和想法,往往需要建筑师进入到整个设计里面,要有匠人的精神把它完成。我们看到很多工程设计,前面方案都很漂亮,最后盖起来不行,特别是中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有这个问题。我的团队非常注意建筑的完成,我今天说的作品也是建好的作品,我们要很高的完成度来完成一个建筑,这里就需要有匠人的精神。另外,细节决定一切。建筑师还有一个特点,他是以作品来说话的,不是靠写一篇文章来说话的。所以我们要培养一种既有好的创作理念,又能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底,有很高的完成度,这才是一个作品。
首先,学建筑必须要有激情和热爱。匠人精神是一种对建筑创作的热爱以及激情,因为热爱,所以痴迷,所以激情澎湃。我今年已经快80岁了,我还跟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的。建筑创作是一个艰苦而又快乐的过程。
下面我讲讲建筑师。我念书的时候,手不里板,画草图。我今天看了一下竞赛,学生作业基本都是计算机化的,我们那个年代都是手,现在外国建筑师都是手构思草图的。因为很多时候是手一动脑筋就动,就知道怎么做,光靠电脑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我觉得两个都要。我希望大家在构思的时候用草图。
这是一本书,艰苦奋斗。当年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一本书用三天时间手抄本抄出来。我自己觉得也有点不可思议,当年怎么有这种精神。这是当年画的草图。这个照片是我70岁的时候,我和宋部长爬上鸟巢,上面的钢梁70多米高,斜着在上面走路,我们戴着安全带绑着身体爬过去,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这就是一种热爱。
下面我介绍一下方案,这个方案评了银奖,我说一下。
河北涿鹿这个地方已经5千年了,炎帝、黄帝等三个祖先合并起来,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的祖先是从那里开始的,我们就借用这种三角形的形态,形成一个建筑。整个建筑非常注意跟环境的结合,旁边有一个湖,用很粗矿的石头作为建筑的材料,整个建筑自然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把室外这种形态延伸到室内,室内也是一种文化起源的厅,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概念。
第二个项目是泰州民族展示中心,那是一个老城和新城交界的地方,呈现出来民居传统建筑。左边是传统建筑文化,右边是城市大马路,处于新城和老城交界的地方。因为我们当时刚搞了中国馆不久,当地政府也请了竞赛,但都不理想,后来找了我。他给我的条件很好,第一,不招标,就请我做。第二,不谈价钱,多少钱你说。第三,不干扰你的工作,这个非常重要。当然,他也知道我们不是随便要钱的。
这个建筑细部做的非常讲解,把民居的特点、重要元素加以提炼,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整个建筑肌理跟城市怎么结合,以及跟新城怎么结合。一河两岸,把江南水乡的特点表现出来。
匠人精神。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观,要有正确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每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为了更好地传承创新本土文化,同时以建筑本体融合环境、有序发展等多维度的考虑,对和谐理念的传承,特别是从大量的建筑实践中总结出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些创作思想,我提出了两个观点:就是建筑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要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关键是三者融合。特别是文化,世界上能留存下来的好作品都是文化起作的,从2千多年前的埃及、罗马到中世纪,到现在的一些好作品,都体现了文化的作用,但也必须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
大家知道,影响建筑的元素非常多,这种影响我从三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从地域的角度理解这些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问题,从时代的角度理解这些问题。这三者之间提升到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建筑从实践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从空间上是整体的。最近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有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就是工程哲学。解决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生存的根基、基础,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了建筑的精神和发展。20多年来,我的团队都是以这种思想来进行设计,做了一个又一个作品。《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今年2月24号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概念,也证明了这种思想比较符合上面的一些要求。
这个项目大家谈论很多了,就是大屠杀纪念馆。这个项目是通过叙事的办法,把人类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同时最终把人类共同走向和平,所以它的题目叫从战争到和平,整个用虚实的办法一层层,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时代的和谐。这个项目,一开始徐康院士做了非常成功的万人坑,后来我们把它扩展成700米长的纪念馆。一进来就是纪念馆墙,讲述历史事实。再到万人坑,让人震撼。然后再到反思。最后是和平。现在我们加了一个胜利广场。这个建筑选才非常讲究,什么材料,什么色彩,什么纹理,怎么布置,都非常重要。
进到里面,纪念馆墙上的气氛,人走到上面沙沙的声音,他们形容就是有冤魂的呐喊。到了这个地方,人的表情就是这样,这就是建筑的力量。有了这种场所,自然会流露出这种感情。所以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好不好看等这些,它最重要的是要一种精神。
建筑的细部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建筑师比较重视创意构思,构思都很漂亮,但是设计之后都是别人搞的,那一些重要建筑必须是自己亲自参加,这是我们团队里面的一种精神,不是简单的就方案给人家了。重要作品一定要这样做。整个建筑是有棱有角的,这个地方是胜利,那就表现完满的形态。另外,这里面做起来很大,我们做了一个地景式的建筑,平时就是市民活动的广场,市民正好缺乏这种地方,南京也缺乏这种公共场所,地下就是它的展厅,包括可以停500辆车。这个地方平时每年9月3号,抗法西斯胜利那一天举行纪念活动,所以中间有一个草坪,就是开会用的。
大家知道,哈尔滨,日本731部队专门进行细菌战的部队。我们在遗址的旁边盖一个陈列馆,像一个破碎的黑盒子,一半埋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面。飞机出事时都要找黑盒子,找到黑盒子就找到了真相,我们以这个概念作为原形,做了一个破碎的黑盒子的纪念馆。这几个烟囱表现当初做人体实验室的焚烧炉,周围的环境都是已有环境,左边的房子是当年日本人作为办公的房子,其他走之前日本都给炸掉了。我们利用这个概念做了一个房子,冲击感非常强。这个铁路是原有的,当年是运武器什么的,日本人专用的铁路。这些裂缝都是对着遗址的情况,这种对景也非常重要。
精益求精。匠人精神还是一种对专业的坚定、建筑,不骄不躁,对设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意细部,精雕细刻。我常常跟学生讲,做一百个产品不如做一个精品,做一百个设计不如做一个精品。只有这种精神才能做好的作品。
这是北京郊区的大厂,是一个回民的村落。所以我们这里做了既有中国文化,又有伊斯兰文化的建筑,它非常纯净纯洁,非常宁静。这个拱我们研究了好久,这个建筑本来是一般性的建筑,但是它的细部处理,我们出完图,两三个设计研究员住在现场,就研究这个拱,每个拱到底用什么材料,我们做了三种材料比较,石头的、金属的、GRC材料。做完比较来比较去,还是觉得石头比较好。就研究用什么石头好?觉得还是白色的好。用什么纹理?一开始是光的纹理,觉得不好。后来用荔枝纹理做出来的。拱后面有一个窗,可以看到它的花纹,我们是用1米×1米的伊斯兰文化做了一个窗口,玻璃在里面,金属在外面,有一种蒙蒙胧胧的感觉,它不是很具象的。还有就是结构,十几米高,建筑归建筑,结构归结构,结合的非常好。如果没有这个细部,这个建筑就看到几条柱子,金属的条纹,那就非常不一样了。
还有就是夜景。入口有40米宽的水,两边是12米,水的倒影是非常漂亮的。水边的栏杆又用了好久,通常都要大栏杆,后来我们跟他解释,这个水是20公分,黑色的底,小孩子都可以跳进去玩的。
这个是顶,地下是开会用的。上面顶我们给做成半露天的,上面是一个屋顶花园,形状是月牙形。到了晚上,看到天空是黑色的,这个图案非常漂亮。
从外观可以看出来非常纯净、非常诗意,是一个殿堂,前面是大广场,每天都堆满人,当地老百姓都去活动,是很热闹的地方。
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匠人精神更表现为一种奋斗不止、永不停歇、不断创新的境界。一生努力,一生坚持,追求卓越。没有最好,但追求更好。没有完美,但追求卓越。我以为建筑师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这样。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建筑,体现了佛教建筑传统布局的特点,一看就是中国传统的,但是它的材料、细部完全是新的,它体现了地域、文化、时代的一种融合。中间这个堂我们用莲花做了一个顶。
这是澳门大学,在澳门横琴做了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完全按照现代化的书院化大学来做。靠着澳门那边就是公共教学区,其他就是一个岛一个岛,每个岛就是一个书院,每个书院由三个学院组成。地面完全是一个生态公园,以步行为主,二层是用廊连接起来。这个大学我们做了4年,连景观一起做完移交给澳门,所以做得非常精细,同时既体现了好的理念,同时又体现了生态校园和现代的特色。它的风格考虑了岭南特色和西澳两种风格的融合。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完善,现在做成一个非常现代化、国际化的生态绿色校园。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你们去看看。
其中书院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方式,每个书院都有院长,每个书院就像一个家,可以发展他的爱好兴趣,有些专门喜欢音乐的,这里面就以音乐为主,每个书院互相比赛,每个书院里面的学生都是混合的,不是一个学科的。所以学生借助环境的培养,完全是开放的、自由发挥的兴趣爱好,不仅仅是上课的时候。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学校。
最后,我放一下我的工作室。原来这个地方是六栋小别墅,1932年,离现在已经有80多年了,广东的气候,小别墅都是木头结构的,全都烂了,有点废墟的感觉。我们用了11年的时间,分四期把它逐步改造,变成一个现代的书院,一个有岭南特色的地方。这里一共4栋建筑,一共4000多平方米,里面是高低错落的,不是平地的。所以进到里面有非常好的一种感受。
我从1983年真正开始,我的第一个作品、第一篇文章、第一次获奖是45岁,所以我是45岁起步。定了一个条条,今后每一个作品,把它作为一个精品去做,不要应付去做,都做成比较好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要写文章。按就是获奖、精品、文章。最后我总结起来,面对我们国家激烈的发展和变化,我从三方面来做了探索:第一,从理论探索。第二,我建立了产学研三级培养人才。去年年底我拿了国家教育一等奖,就是围绕这个题目,产学研三级培养人才与理论实践。建筑这门科学,设计院是一条门路,留在学校也是一条门路。就像一个医生,医学院必须要有附属医院,最好两边都能看病和研究,建筑也是这样的,三结合培养人才。还有就是建立一个敢于创新的和谐团队。有理论、有人才、有团队,三位一体才能出比较大的作品,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