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陈清耀,来自马来西亚。今天我尝试用中文来给大家讲解,这是我第一次用中文来谈建筑理论。
今天所谈的题目是《反转群楼》,就是我们有很多的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而现在我们进住的城市里面,是跟我们想象中有点是反方向的。而这个实际的发生,就是进驻师本身对建筑的精神跟国家的建设精神里面缺少的很多的一些理念的坚持,而我们现在所谈的东西,其实我们是面对的群楼的“攻击”。
马来西亚,它是一个距离北京4300公里,大概是中国国土的1/30。在我们的整个建筑历史里面,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它独特的使命和历史周期,它基本上沿着多年文化社区,而这种社区具有自己本身的多元中心的发展模式,所以在这里,我们这些本土村落,它存在着本土居住环境的想象,它甚至我们本身原有小时候所居住的环境扩大开来,它包含着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渴望,它也满足我们本身每个社区的文化的差异性。而这就是属于我们马来西亚一个多元文化的基本概念。而这些价值观跟我们本土区域的本土意识,也造就了我们未来对房子的设计和居住环境的一种基本概念和想象。
这些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我们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它基本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在马来西亚,有很大的移民潮,就是从乡村走进城市,而在2015年,我们的城市人口大致上已经超越了75.5%。这就造就了我们城市里面很多的空间的大量需求。而图片上在仓促的讲我们单向的市场导向和经济的反映之下,马来西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我们是属于这样子的一个城区,就是说新城的城区非常低密度的,基本上是满足我们对人的需求。可是这一些方式会把整个城市的人口往城市的边缘推,这原本可以解决人口密度问题。可是这种是属于比较标准化、规模化跟当地设计的建筑群,它基本上已经属于大多数马来西亚的建筑住宅的一种发展指标。
在城市里面,我们说土地非常得珍贵,所以很多时候在于投机性跟经济的原因,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种群楼的出现。这种群楼基本上在亚洲国家城市地区已经属于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我们说世界的人口将迈向80亿的时候,城市的人口开始接近普遍上七八十岁的时候,这些塔楼基本上就会重复的以单调的方式来变成我们的居住环境。而这些居住环境,基本上又把我们跟以前所谓的自然环境、本土的社区价值,甚至是我们本身的个体性隔绝开来。所以我们纯粹留下来的就属于纯粹的方形的居住空间。
在这里,这是个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街景,它的城市范围会慢慢的往外伸展,周边这些本土的村落被慢慢吞噬,而这基本上对我们来说,我们其实正在开始建造一个我们已经可能不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我们不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我们所原有的那些价值将慢慢消失。所以在这里,我们未来到一种时候,就是今天早上所谈的责任主义。
我们未来到这个时间,当整个时代的进程建筑在城市里面的时候,当我们已经慢慢失去我们原有的一些价值的时候,身为建筑师,我们会开始走向责任主义。而这种责任主义,就是我们开始怎么样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怎么样能够让城市的功能不会流失,甚至是我们所谓的人为的保护,更甚至是永续性的经营,甚至包括我们本身对个体性存在的这样的一种觉醒。
所以在这样的世界观里面,我们所谓世界观,就是建筑文脉将成为设计里头的一个基本单位,把全部的场景串联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会有很多不定性的因素。这些对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的元素里面,我们充满了很多的不规律性。这些不规律性的元素,可能是包括自然的渴望、个体的差异性、社群意识、经济原则的密集型、时间性。而这些在一个建筑设计里面,都会以不规则的情况交叉结合,然后再整合。相应的,我就会用我们自己公司的6个项目,来跟大家讲解,在重新设定居住环境的替代方案的时候,或者是说对于现在塔楼攻击的一种反抗,我们尝试做各个不同规律性的整合跟各个不同的尝试。
这是第一个项目,TWINKLE VILLA,这个项目的主要的目的,我们想尝试厘清人跟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一直都在尝试把人居环境跟自然的世界结合起来的时候,那种关系的分化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典型的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住宅,当然如果要跟自然界做高结合,就基本上不以破坏大树为手段。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也是尽量对树干来做审定。而正是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渴望,想跟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理想生活形态。可是房子依然是个房子,我们讲,在房子里面,我们总会有一种安全逻辑。什么是安全逻辑?就是人对房子有一个普遍的心理要求,不管外面的环境多么美好、多么差,它对内外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而这种自然环境是以墙、隔间跟门的方式对立起来。所以在这个个案中,我们就尝试把人的空间、自然环境对立反转过来。
在反转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把内外的区分尽量做到模棱两可,有两个需求,一个是对人们隐私的要求,另外一个是对自然的渴望。这两种先把它整合起来。我们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四面围墙打开掉。当把四面围墙打开掉的时候,房子里面的空间,比如厨房、卧室、客厅,它就不再属于一个整体的单位,而是变成一个独立的单位。这个独立的单位,可以通过把四面围墙拆开之后重新排列,然后在这个排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自然的环境建筑在这个空间范围里面。所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方式,我们把大门拆掉,这就是大门,这是一个没有门的房子。为什么没有门?我们说,当你从外面进里面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你走进一个内部空间。可是在这个个案中,你把门拆掉之后,你走进去的是另外一个外面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尝试把内部和外部,就是里面和外面好像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它是不同于传统内外的关系。内外不是隔绝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这种方式,我们就尝试做反转自然的一种关系。
这个项目我们只是想达到对于自然界的渴望,怎样从人居的空间里面,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这个建筑唯一比较明显的外墙,是一个厚重的金属膜,它基本很抽象性的把外面的世界隔开来,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隔开。而这个是通过粗壮的清水模进入的空间,这个空间基本是完全开放式的。这里的走廊,这里的全部的空间,基本上都是自建,都与外面的自然环境连接起来,所以当你在一个住宅空间的活动里面,你其实很多时候在走动的过程中,你基本是好像一半的方式是在自然的环境里面自由的走动,可是你还是属于房子的范围。所以这其实是属于我们反转空间的感觉。这是它的内部,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案例的尝试。
第二个项目,我们尝试做到一个个体的差异性。什么是个体的差异性?我们讲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有我们自己本身的自我思维,这种自我思维,本来要展现出我们的衣着、相貌、发型,我们其他种种的外在的东西。可是当我们回到房子的时候,如果一个房子的设计是属于标准性的,它就跟我们生活环境和个人之间有非常大的冲突。所以这个案子,就是我们在马来西亚的新的城镇的发展里面,尝试做的一些改变。在马来西亚大多数的土地规划,这还没有深入的设计、思考理念,土地基本上被切割为小方块,就是属于标准的住宅单位。这些住宅单位对我来说,就像泥工匠,在这些单元里面会失去方向感。人的特性,对我来说是一种现代城市跟一个个体感的挫折感。就是说你最好相信本身完全在这个池子里面没有一个独立的个性一样。
所以在这个案子里面,普通上我们是怎么说?一个房子,然后我们把它推掉、重排,这就是一个基本简单的城区发展,非常的容易,同一个尺寸、同一个形状、同一种语言。在这个过程,我们是以现有的被限制的土地规划里面,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样的一种个体特征的突破?所以在这里,我们想做的东西,其实就是它把原本有的后巷,我们把后巷转化成花园,然后在后巷花园里面,把客厅和厨房再反转过来,反转过来之后,我们就把后巷花园分段的进驻在每一个空间。在这种设计里面,我们可以达到的是什么?我们能够达到的是每一个设计的每一个单位,里面的空间的摆设跟布局是有分别的。在每一个排楼、每一个单位的设计,也是不尽相同的。而这些在外观上,我们也可以达到不同的设计效果。所以这就是我们尝试所做的从内外的反转,然后到外观的反转,以打破我们现在统一的那种标准化的修正的单元设计。所以在这个设计里面,我们就可以至少人们多了一点点的选择。这个是已经建设的,我们就把每一个不同的排楼里面有不同的单位。整体住宅是我一相同的风格,以此达到同质和一色的效果。
这个是属于低密度的设计,我们讲,在土地上非常容易,如果想把这种概念延续到高密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塔楼方面做一些不同的设计。当然我们在做建筑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塔楼是其中一个非常没有办法的选择,而且密度,我们说高密度住宅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要求。人口的膨胀、土地的慢慢的缩小,可用的土地在慢慢减少的时候,真的是其中一种我们所能够做的考量。所以在这个设计里面,我们都是属于一种对于这些相对塔楼居住环境的一种反扑。
在面对塔楼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是如何整合塔楼的密集性跟居住空间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说,所谓的个体差异性,就是甚至它可能是内部的一种布局,可能是空间的大小,也可能是方向、视野的不同。所以这个是属于一个城区的典型建筑,它是属于一个当地的建筑。
我们基本是从单调的他头里面,用三维分解出来的一个秩序,然后把塔楼反转过来,然后再以结构的技术整合,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所以这个基本上是达到了每一个住宅单位的个体差异性的目的。当我们的建筑变得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倾向于创造一种能证明我们自己存在的东西,我就当它是按照标准化住宅形成的一种反扑。
这个案子还在建构中,还没有完成,我们看的只是一个效果图。左边是一个梯形的建筑设计,我们还是离不开自然环境,所以我们尝试把自然环境的阳台,有一半的空间是绿色的建筑,然后另外一半是节能建筑。
这里我还可以让大家看看在每一楼层在设计里面如何做出变化。这是我们几个不同的楼层,它基本上是每上一层,它的某一些单位会出现的变化。这些变化随着它的要求、随着整个建筑的格局而改变。所以我们得到的平面图是属于多样化的平面图,在这个平面图上,每一个单位基本上都会有少许的不同。所以我们100多个里面大概有74个不同的设计单位,所以它的面积、里面的布局、方向,基本上是达到了一种不同的差异性。
第四个项目,我们除了想借助自然环境跟个体的差异性,我们在密集型里面也是要做追求,可是我们想尝试做的就是随植村落。在我们马来西亚的本土社区里面,社区精神,就是说在一个社区里面的共享空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标准住宅的替代方案。所以我说当社区空间在塔楼出现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很局部性的传统手法,来把居住在群楼的理念改一下,在每一个塔楼上面的空间,基本上是全部的住宅。所以很多人都期待说当你设计塔楼的时候,如果你要设计空间,你就必须要到楼下进到群楼的人的平台上。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个社区空间建筑在每一个楼层?所以我们就会面对这样的一个挑战,就是在个性的塔楼+自然环境+村落的一个整合。
而在这个设计里面,它主要的挑战是如何把个性化的房子的标准化,再把标准化的居住环境个性化。所以在同一时间,因为这个案子是属于在森林旁边,所以我们是把丧失自然环境的界限跟住宅的围墙拆除,融入住宅空间里,随着塔楼的高度攀爬直上,进入每一个空间。这就是我们尝试所做的东西。
普通的住宅基本上的单位,就是说四个单位一个楼层,你只有两边的视野。所以我们把楼下每个个分层,就倒转90度,你这样楼下就会有不同的视野。可是这个还是不够,所以我们就把每一层的另外两间再转90度,索伊美一个楼层都以东南西北的视野方向作用主要手段,楼下就是90度为方向。而这两个楼层作为基本的布局,就是我们基本上尝试做道不同单位的差异性。从这半个住宅的基本内容基本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有两个楼层作为基本单位我们就可以复制,当我们复制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然后再把整个自然环境进驻到里面。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当你做90度改动的时候,楼下单位的屋顶基本就是一个平台,所以这个平台可以当做露台,也可以当做绿地的一种方式。所以当你把整个住户过来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的情形。
在森林旁的街巷想把它拆除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建筑在楼下的几楼作为梯形,以这样的方式,塔楼的设计来连接地面的森林边缘。随着层层的平台,我们可以让自然环境攀爬上来,进驻每一个住宅单位,也是属于另外一种结合。
在这个设计里面,我们就可以做到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这个是平面图,以不同的楼层来做展现。第一个结果,你可以把个性化的房子标准化,然后再把标准化的居住环境个性化。第二个结果,在两个层次八个家庭为单位,共享这两个小型的户外社区空间。所以你三楼跟四楼的8个家庭单位里面,我们会有一个随植的社区,这个绿色的社区空间是属于两个楼层的高度。然后5、6楼的时候,8个家庭也会共享另外一个小型的垂直社区。所以这就是我们尝试结合个体的差异性,自然环境、密度跟社区空间联合在一个塔楼的设计里面,能重复的把它做到一个单位里面去。
这是一个方案图。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一些在90度摆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空出很多的平台,来做我们的社区空间跟我们的绿色建筑。
第五个项目,我们叫做O2 RESIDENCE,这也是我们同样包含自然环境、个体差异性跟社区精神密集型的设计。首先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符合建筑功能跟人文伦理之外,普遍上建筑面貌我们还是徘徊在我们所谓的铁格架规格。就是基本上全部的建筑都是方形的,不管你怎么设计,它还是一个方形的建筑。这种方形的建筑通常跟丰富的内部环境是缺乏直接关系的。这种内部与外部分离的设计状态,就好象我们在看城市的时候,里面是一个玻璃的闭幕,可是玻璃的闭幕可能会有游泳池,可能会有很多精彩的内部设计,可是在外面完全展现不出来。而这个是属于一个外部和内部的分离状态,而这个分离状态基本上会使整个城市变得非常模糊和冷漠。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形之下就会开始观察人类的客观世界,这就会发现一个非线性的世界,非线性的世界是可以被重新当做我们建筑设计的一种想象。
在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世界的物件为设计蓝本,再亿现代建筑技术的超越,来创造出另类的非线性建筑形象,可是它还是蕴含着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自然环境、个性化塔楼和非线性的技术融合。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项目,就是我们尝试从一个铁格架的建筑到一个有机、透气的住宅空间。
所以在处理密集的住塔楼设计时,当我们尝试破解现有的铁格架的几何建筑规格的时候,它的整个住宅单位就会体现出我们个人的特性跟自然线条的多样面貌。
在设计考量里面,我们说这个项目的名称是属于O2 RESIDENCE,也就是氧气,氧气的产生是产生于光合作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就是一个中文的结构细胞,我们把它放在我们的土地里面,然后以设计为蓝本,把它铺平,作为一个六栋高楼的基本形状。所以这种基本形状,就属于我们的六栋住宅。这六栋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设计空间跟住宅设计,在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塔楼里面,它都是6个不同的形状,每一个楼层都以不同的单位设计作为个体性的展现。
所以在这里面,这个项目基本上我们尝试整合两种互相矛盾的设计手段,一种是大量生产技术,另外一种是个性化的自由创作。所以在508个里面,我们会有200多款不同的设计单位。而这种流动线性的结构形态,不只是在表面,还延伸到立面里,作为一种生态建筑的面貌。这个项目在今年年初刚刚完成。
所以在我们处理塔楼设计的时候,塔楼基本上平面分为三个圈,内圈是属于住宅中到了一个临界,中圈是属于重叠的一种住宅单位的方式,外圈属于阳台,环绕阳台在每一个楼层里面都会以5度到10度的不规律的旋转,来达到丰富的塔楼外观的立面。所以这些环绕的阳台,它基本上提供了一种遮阳的功能,它业提供了人际空间的替代使用。就是我们的活动空间不单是限制在四面墙的住宅里面,它的整个阳台还是有很多的灵活性来作为空间的使用。
这是建筑的外观立面。内圈当我们做住宅通道连接的时候,我们从电梯去到门口,我们基本是采用空中桥梁的设计作为概念,而不是固定于传统的直线走廊,它是属于非线性的。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普通的每一个塔楼走廊的连接。在这里,基本尝试做到的是我们自然采光,让大量的自然空气自由的穿梭在内圈里面,甚至在建筑群中,甚至在一些停车位,我们都让整个停车间不那么闷热。
绿色建筑的有序经营是其中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些雨水收集、光伏发电、绿化覆盖的一种建筑概念。这是一些平台的设计。在这里面,我们往往在做设计的时候,群楼,就是停车间是一个非常大的建筑群,基本上光线是进不到中间的部分,所以在这先我们尝试把平台的中部掏空,让阳光和空气进驻到停车间,这是两个蓄水池,它基本上也会变成一个建筑的微循环。这是我们的第五个项目。
最后一个项目,它是延续O2 RESIDENCE的第二期、第三期,这里面我们加了一个东西,就是时间性。时间性,就是过去我们看现在,现在我们看未来。现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基本上这些群楼已经基本上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甚至已经来到一个19天完工的,就做更快更高更密集的时代。所以当我们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这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它是从香港航拍下来的一个照片。怎么说?我们未来如果建筑师还是遵循传统的设计方式来做我们的住宅空间跟城市设计,未来就会是一个这样的环境,它会更快、更经济、更精简、更密集。当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去到一个没有建筑师的时代?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买的不是塔楼了。
所以时间对我们来说,当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相信每一个作品都有时间性,可能是纯粹为了解决当下的需求和问题,或者是我们尝试做五年后的一个想象。在这个案子中,我们是说作为一个时间的观察者,建筑师提出的现代住宅环境的替代方案,可以是对未来城市面貌的一种一种想象,也可以是个人对未来所面临群楼攻击的一种时代的反扑。
所以在这里,我们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性、标准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一种反扑。我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因为这个方案还在进行中,所以我不会有太多的说明。它基本上还是延续O2 RESIDENCE的想法,以非线性的建筑形象来表现出整体的流动风格的一贯性。所以在这里,这是商场的概念,时间给了我们一个什么线索?当我们说把现代建筑的时间拖长,以至于这个建筑的时间以未来10年、20年、30年的时间做计算,未来会给我们的线索就是它可能是有序经营的要求,甚至是属于一种智能的设计要求。有序经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方式,比如雨水收集、空气、热能。可是到了未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去到一个时代,当我们没有食物、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做食物的时候,那么我们所拥有的土地,到那个年代是不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开始提出了都市农场的概念。在都市农场里,我们有1万平方米的办公室空间来做城市农场的经营。所以我们就会问,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很的确需要搞都市农场的概念?其实还没有。可是当你把时间拉长到二三十年之后,我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做一些准备。所以这些准备里面,可能是未来的想象,也可能是对现在我们看到的种种的社会线索,时间给我们的一种线索所做出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属于一种科技所做的。所以这些就会开始让我们提出整个农场的设计概念,以后未来的商场可能没有人去,未来的办公室可能也没有人去。那么这些空间会拿来干什么?甚至现在台湾,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厂房,尤其是电子厂房,都已经没有生产线了,所以这些空间拿来做什么?其实都是拿来做都市农场。而马来西亚还没有一个大型的都市农场,所以这是其中一个我们想做科技上的尝试,作为对未来的一种想象的尝试。
这是各种不同的概念,以不同的方式来做一个农业生产。其他的是属于建筑设计了,这是其中一个办公室的塔楼,基本上我们也是尝试在破解着典型的塔楼的设计,我们以典型的双塔楼设计跟三体设计形式,三体的设计形式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形态。这个三体的出现,基本上就是我们的都市农场的所在地,它在从三楼到六楼的时候,都有一个空间是纯粹做都市农场的。
我们讲,在这些项目里面,我们总共提供了6个项目,在这6个项目里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我们要求自然的结合,要求个体的差异性、密集性跟它的社区共享的空间、共享概念,它基本上都必须符合三位的利益,我们说,你可以用它来推测出一个办公楼、一个住宅,可是住宅是属于一个基本的人群,住宅是属于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我们说都是在一个商业社会里面非常基本的要求。所以这些无论我们做任何东西,这里我们都需要有这样子的。所以密集性跟经济效益在这些方案里面的成功,是必须的。
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塔楼攻击的供时候,我们面对商业利润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对未来人文跟环境,对社会的责任的承担。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东西。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