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中国建筑经典——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事件·作品·人物·思想”之◁ 人物篇 ▷
中国的20世纪是伟大的时代、收获的时代。回顾20世纪: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经八年抗战而侧身五强、历“文革”动乱而融汇于现代文明进程等,在这一系列巨变之表象下,有着文化理念嬗变的驱动——古老的中华文明正经历着一场由表及里的浴火重生,而这个历程,又似乎无所不在的被一系列建筑作品所承载、被许多建筑师的创作所见证。在20世纪建筑作品中载入建筑师、工程师乃至艺术家是时代的需要,是普及公众建筑视野的需要,因为中国20世纪建筑教育太缺少个人建筑史。20世纪伴现代主义建筑日趋成熟,各种思潮异彩纷呈,无论是作品与思想,都影响到处于萌芽的建筑师的队伍,华夏大地可谓名师辈出,他们的建筑思想与学术研究,无疑成为十分宝贵的设计遗产思想。

本篇的意图在于记录并传播这些建筑作品背后的设计大家。历史宛作一部挑剔的机器,它会随着时间的风雨变迁和大浪淘沙,将一些建筑师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属于20世纪遗产一部分的建筑师的名字不该被泯灭,他们饱经风霜的作品,更要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城市不可缺少的真正标志建筑。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史学价值、社会价值乃至科学技术价值都非同一般,所以珍视属于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一代代建筑大家的榜样之力极其必要和迫切。
20世纪40位杰出建筑师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年),美国建筑师,1918年7月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个人事务所,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规划设计了雅礼大学(1914年)、清华大学(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1921—1926年)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并在南京等地设计了一批建筑作品,如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等,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莫伯治(1914—2003年),生于广东东莞县。193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工程院土木建筑系,曾任广州规划局总建筑师、广州市规划局技术总顾问等,1955年创立莫伯治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代表作品有广州泮溪酒家、广州白云山庄、白云山双溪别墅、广州矿泉别墅、白云宾馆、白天鹅宾馆、岭南画派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

◎赵冬日(1914—2005年),生于辽宁彰武。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规划局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1990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事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品有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全国政协礼堂、中直礼堂、人民大会堂(方案)、天安门广场规划、北京同仁医院。2000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徐尚志(1915—2007年),生于四川成都。193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20世纪40年代初与戴念慈先生等组建重庆怡信工程司。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建筑公司工程师、西南建筑设计院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1989年被授予首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曾主持设计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礼堂、重庆体育馆、重庆宾馆、重庆剧场、成都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等数十项工程建筑,在现代化技术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过颇有成就的探讨和实践。

◎陈登鳌(1916—1999年),江苏无锡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建筑系。1937年至1948年在上海及南京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49年至1982年在新乡、北京从事建筑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历任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建设部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等。1990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主持设计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中央军委景山机关宿舍大楼、洛阳三厂住宅区第一期工程、北京火车站(与南京工学院合作,获建工部1962年优秀设计工程奖)、几内亚共和国国家大会堂。

◎林乐义(1916—1988年),生于福建南平市,193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抗战胜利后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建筑学, 1950年回国,任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等职。主要代表作有桂林艺术馆、广西大学、南京储汇大楼、广西忠烈祠、北京首都剧场、北京电报大楼、北京国际饭店、中国驻波兰大使馆、青岛一号工程、北京东郊使馆区工程、郑州“二·七”烈士纪念塔、中南海怀仁堂和紫光阁改建工程。他主持编写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版)已成为建筑和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常备的重要工具书。

◎莫宗江(1916—1999年),广东新会人。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作为建筑学宗师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考察了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北京等地的大量古代建筑, 1943年完成梁思成所著《中国建筑史》的插图绘制工作,后随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高庄等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国徽设计方案。1951年与梁思成、刘开渠等合作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在梁思成先生逝世后补充完善了梁思成于1963年所作的鉴真纪念堂初步设计。

◎贝聿铭(1917— ),祖籍苏州,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先后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克奖。贝聿铭先生承担设计建造的有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法国卢浮宫改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等建筑工程。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但从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看,他由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要素过渡为“借鉴传统、兼收并蓄”,自有其“特立独行于各个流派之外”的独步天下之处。

◎巫敬桓(1919—1977年),生于重庆。1945年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杨廷宝教授的助教, 1951年,与夫人张琦云随杨廷宝老师到北京,加盟兴业公司建筑设计部。后随设计部并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参与设计了北京和平宾馆,主持设计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八面槽百货商场、人民日报社建筑群、中国文联办公楼。此外,还参与设计了新侨饭店,主持设计了汽车局建筑、全国工商联办公楼、石油学院教学楼、建外中小型使馆、阜外南营房住宅楼、国务院宿舍楼、河南医学院建筑、北京师范学院楼群等。

◎戴念慈(1920—1991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2年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1944—1948年于重庆、上海的兴业建筑师事务所及信诚建筑师事务所就职。1950年后于北京中直修建办事处、建筑工程部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任总建筑师。1982—1986年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1983—1991年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199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馆、北京饭店西楼、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阙里宾舍等重要工程。他的贡献在于以其建筑设计实践去探索建筑学和建筑师应该如何为现代中国建设服务。

◎吴良镛(1922— ),生于江苏,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50年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999年在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代表国际建协宣讲了面向21世纪的《北京宣言》。20世纪90年代初,他设计建成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荣获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


◎张德沛(1925—2015年),祖籍山东,抗战时曾为国民革命军伞兵部队翻译。1946年9月—1950年夏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学习,为第一届毕业生 。1953年3月—1986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1986年12月30日离休。主要设计作品有玉泉山后山总体设计附属建筑(包括道桥) 、北京工业学院附中教学楼、亚洲学生疗养院、北京友谊宾馆(建筑专业负责人)、北京市市委党校主体工程、印度大使官邸、东城区结核病防治所、东城区工人俱乐部、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办公楼、密云水库石骆驼首长休养所及会议楼 、三里屯使馆区(多座使馆的设计人)等。

◎关肇邺(1929— ),祖籍广东南海。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并获得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主持完成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扩建工程等设计。

◎钟训正(1929— ),出生于湖南武冈。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曾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学、武汉大学,1954年任教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至今。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院士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了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的设计,1968年完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方案位居全国竞赛第一,后经周恩来总理选定为实施方案。他还主持设计了无锡太湖饭店新楼、甘肃画院及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等建筑。


◎张锦秋(1936— ),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1964年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担任院总建筑师。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如: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等。代表性著作有《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1990年被授予首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何镜堂(1938— ),生于广东,1961年获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1965年获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工程。1994年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柴裴义(1942— ),生于天津,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专业,1974年至今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总建筑师,现任顾问总建筑师。1981—1983年赴日本东京丹下健三建筑设计研究所研修。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08年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他设计的主要作品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孟加拉国际会议中心、国际投资大厦、加蓬国民议会大厦、雾凇宾馆等。


◎唐玉恩(1944— ),生于重庆,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 1978年考取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起任院总建筑师。2004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12年获得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提名奖。主要作品有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大厦、复旦大学逸夫楼、三亚金茂希尔顿大酒店、上海浦东新区少年宫与图书馆、上海罗店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柏树大厦、上海虹桥新区新世纪大厦、连云港市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等。

◎庄惟敏(1962— ),生于上海,1985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 1992年3月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著有《建筑策划导论》等专著,曾主持中国美术馆改建工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跳水馆,2008北京奥运会射击馆、飞碟靶场和柔道跆拳道馆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

◎赵元超(1963— ),出生于西安,1985年从重庆建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1988年从重庆建工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研究生毕业,获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主要设计有西安行政中心、西安城墙南门广场、西安浐灞商务行政中心、西安人民大厦整体改扩建、延安大剧院、延安市历史博物馆、延安市民文化中心和行政中心、宁夏党委办公区、须弥山博物馆、西藏检察院、内蒙古乌兰察布科技文化中心、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