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瑞两国于2016年4月8日启动了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在此框架下,瑞士驻华大使馆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携手合作,共同举办首届中瑞建筑对话。本着促进中瑞两国建筑领域交流和发展的目的,本次活动为两国建筑师以及年轻的建筑设计工作者们搭建了交流平台,同时结合中瑞两国科技、经济及艺术等各方面开展对话。以建筑的可持续性为主题,首届中瑞建筑对话围绕山区建筑展开。长久以来,瑞士以在创新、新兴科技、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领军角色而享誉盛名,而在建筑领域的先锋地位同样使其自豪。瑞士拥有诸多集高端科技和创意美学于一体的建筑作品,而北京也将于2022年迎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两国的建筑师们围绕“可持续性”“山地建筑”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首先致辞表示:“得益于瑞士丰富和厚实的建筑文化和遗产,瑞士也赢得了‘天然博物馆’的美誉。除此之外,我想强调的是,瑞士的现当代建筑,不管是位于山区还是都市,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特别是因为建筑融合了高端科技、非凡创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将瑞士获得的美誉特别归功于一系列建筑大师,包括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彼得•卒母托(Peter Zumthor) 、赫佐格和德•默隆(Herzog & de Meuron)以及马里奥•博塔。”
瑞士籍国际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的一系列重要建筑设计作品展览《理想之境: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与设计1960-2017》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而博物馆本身也正是博塔的设计典范。作为展览的闭幕活动,本次中瑞建筑对话上,博塔先生向观众介绍近期工作案例,分享他对建筑的可持续性的思考。博塔先生于中国结缘匪浅,三十多年来频繁造访中国,对中瑞关系的推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众多作品如今都已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随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东做了题为《身份认同:自省的地域实践》主旨演讲,结合建筑设计的理念,发表了他对于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身份认同的理解。如同他本人所说,“从大的文化背景来看,中国有非常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从空间来看,现在的中国城市感觉很现代,近距离看中国的时候会发现,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得太快,很多问题来不及考虑,所以造成了很多非常棘手的事情。我想从定义中国的问题开始,去探讨我做每一个小建筑背后的原因以及我采用的方法”。李晓东秉承建筑师的责任是寻找并创造人类物质环境的最高次序。每一个作品都是唯一的,它必须是美学质量,构造次序,精准的细节与功能的完美与独特结合。他主持设计的项目获多项国际设计大奖,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奖评审团创新奖、世界建筑年度文化建筑大奖等。作品桥上书屋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2012年世界八大环保建筑。
主旨发言后,来自中国和瑞士的年轻建筑师就中瑞建筑进行了对话和讨论。对话环节由瑞士建筑师彼得·波尔斯特利(Peter Bölsterli)主持。瑞士建筑师尼古拉•巴塞加 (Nicola Baserga)和贾科莫•圭多蒂 (Giacomo Guidotti)在山地建筑、结构性建筑等领域卓有建树,并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诸多奖项,他们分享了自己山地建筑的作品与构想,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实施与完成了多项可再生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陆轶辰发表了《无平面 无场域 无边界》的演讲。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理事、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也带来了都市实践《Architecture as a critical life-giver》的演讲,介绍了他们在胡同院落改造、2019北京世园会植物馆等可再生项目。
专题讨论环节,四位建筑师们畅所欲言,通过分享自己参与的成功案例,就山地建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机动性、以及中瑞文化多样性、有关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调控和建筑细节的创新等话题交流了看法。
自从中瑞两国于2016年建立创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创新平台,将各种框架制度化。正如戴尚贤大使所说,“中瑞建筑对话正是我们建立创新平台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将中国和瑞士两国出色的人才和头脑汇聚在一起。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参与此次对话的建筑师们的创新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