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期间,“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该学术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策划组织。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副主编周榕担任主持,4位专家进行了学术报告,旨在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地方现实条件,探讨地方性适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建筑的地方性与自然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适宜技术如何回应并发展地方建筑文化。现场100多位专家、学者及建筑院校学生饶有兴味地参与了此次学术论坛。
首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建筑学报》主编崔愷代表建筑传媒专业委员会致辞,表示,“建筑的地方性适宜技术”这一主题,值得建筑师广泛关注,最近几年,建筑师开始更加关心绿色建筑的话题,但是从持有绿色建筑的相关理念到在建成建筑中有效实现所需的技术,往往是建筑师不熟悉的,需要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辅助,探讨这一主题,旨在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传统的智慧与更多新技术、新方法整合起来,形成可验证、可推广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首先进行学术报告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宇峰教授,他的报告题为“绿色住区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技术与平台”。绿色住区是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该报告围绕住区热环境、风环境、声环境、日照和可视度优化设计,以及平面生成和多目标寻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绿色住区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及平台,并展望研发与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保峰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以适宜性技术谦和地建造”。李保峰教授讲到,上世纪中叶国际建筑界意识到“国际式建筑”的问题,关注“当代性与地方性”以及“适宜性技术”的探索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而反观中国,城市化及建筑业快速发展的30年反映了独特的问题,在探讨以适宜性技术根据地方条件进行建造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在此方面,他结合多年设计实践,着重讲述了两个建筑作品——中船重工722研究所、郧县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蛋博物馆,分享了对“地方性建筑及适宜性技术”的思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子实验室主任王静教授的学术报告题为“湿热气候下城市的商业公共空间设计”,以商业活动促进广州城市发展、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为切入点,介绍了广州这样的湿热气候条件下商业空间的设计可能,并以海口一商业公共空间改造的课题研究为案例,探讨了通过气候环境分析、多因素变量控制、参数化形体生成等步骤,在湿热气候城市中,设计商业活动公共空间的方法。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贵州天海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伍新凤的报告题为“民族的现代化,现代的民族化——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该报告提倡在在建筑创作上应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使建筑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并以设计案例结合长期实践,阐释地方性建筑中的适宜性技术主题。
此次学术论坛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专业委员会2018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未来建筑传媒专业委员会将在支持总会工作的基础上,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围绕值得关注的议题进行探讨。
(稿件来源: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专业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