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建筑大家谈--建筑营造美好生活系列公益讲座第四期 “设计智慧之历史与乡村蜕变”成功举办!
此次讲座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承办。
此系列讲座特别邀请了国内建筑行业知名学者、专家、建筑评论家、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如何让建筑从更加综合、更加细致的维度,带给人们更新的生活感受,从而推动城市的更新和复苏。此次讲座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倩主持。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总建筑师、住建部科技委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朱小地作了《我与乡村建设失之交臂的几个作品》主题报告,乡村对于我来讲仍然是陌生的环境,从建筑师职业本能出发往往会有设计的冲动。但是,如果将自己同样视为不熟悉的外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即刻在环境与专业之间建立起联系呢?我们是否愿意花些时间做去观察并发现乡村所需,于是才知道改变的可能是自己。我与乡村建设失之交臂的几个项目,就是我近年的一些观察之后的答案,遗憾的是都没有实现,但没有实现也可能是更好的结果。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咨询院副院长、副总工、研究员陈才华以某大型复杂商业项目结构改造实践为主题,分享了近年来商业建筑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在城市更新中大型复杂商业项目旧改方兴未艾,功能提升导致的结构改造是商业项目改造中不可避免的重大难题。报告中介绍了商业项目改造的动因,结构通常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常用的应对措施,并以西安秦汉唐国际文化商业广场改造为西安曲江大悦城为例,从全过程结构顾问角度,介绍复杂商业改造项目从检测鉴定评估、概念及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施工配合各阶段遇到的结构难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理事田琦
以基于公共空间营造的乡村“活化”实践为主题,分享了作为维系村民与村落的纽带,乡村公共空间是自古以来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几十年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后,传统乡村的公共空间却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如何重拾遗失的文化与记忆,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与百姓需求、文化传承甚至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当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传统公共空间的研究与梳理,我们在重庆市三河村以一座濒临破产的老窑厂的改造为切入点,并在后续几年中,基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一系列乡村公共空间策划与营建的实践,来带动当地人居环境提升,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以点带面进行激活与振兴,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的同时发挥出当下新型乡村公共空间的价值。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科技专家库及甘肃省文物局专家库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逢睿以从抢救到预防——理念变迁与技术进步中的岩土文物建筑保护为主题,分享了在当前社会加速发展、城乡建设大规模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体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本次讲座以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为例,回顾文物保护历程中的理念变迁与技术进步,提出对今后的遗产保护问题的相关思考,希望通过理念引领与技术更新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唤起社会各界对于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嘉宾们在线回答了网友的现场提问,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从城市与乡村改造的角度、从历史保护的角度,以及从更具体的技术的角度,给出了他们的专业解读。
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从增量时代开始转入存量时代,城镇化建设也把广阔的农村带入建设和升级的通道,如何更加高质高效地做好这个时代的转型,用设计的力量带动我们生活工作环境的提升,并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升级,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思考,也是面向未来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希望通过各位专家对实际案例所实施的设计策略研究,为既有的历史与乡村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