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如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39年2月3日,何玉如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本科毕业时,他是全班80多名学生中唯一获得优秀毕业生奖章的学生,系里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经过考试,他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民用建筑教研组的研究生,师从汪坦先生,钻研图书馆建筑。1963年,何玉如作为清华的学生代表,参加梁思成先生率领的中国建筑师代表团,赴古巴出席“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和“第一届世界建筑系师生大会”。
1967年,何玉如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辗转至1984年,何玉如来到北京建院。首都宾馆是何玉如进入北京建院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从方案改动到施工图敲定,他凡事亲力亲为,项目竣工后成为了当时北京标志性的建筑;有了首都宾馆设计的成功经验,何玉如又完成了大观园酒店的项目,酒店建成后好评如潮,尤其受到了外国游客的喜爱,并荣获了国家级银奖;受甲方委托、1995年落成的深圳金丰大厦,坐落在深圳市中心黄金地带,是深圳当时最奢华的办公建筑之一,如今它已成为反映深圳精神的代表性建筑。
深圳金丰大厦
成为北京建院的总建筑师后,何玉如要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技术管理之中,饱满的创作激情也一直在激励着他。北京国际金融大厦、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等,由他主持和指导的方案源源出台,他在管理和技术上相互熔铸、相互提升。
200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何玉如工作室”在北京建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北京建院机制改革后成立的第一个名人工作室,旨在强调建筑产品的个性化特点,强调建筑师个人的艺术创作特点,也为以后的名人工作室管理和定位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创作方面,他强调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三原则。建筑的实用,强调以人为本,全生命使用周期的耐久和安全,功能布局合理,使用舒适、高效;经济方面既要强调初期的投资效率,节能、节地、环保,同时也要考虑全生命使用周期的日常维护费用;美观则要反映时代精神、地域文化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的整体美,室内外空间的和谐,也要反映建筑的个性。
何玉如书画作品
2月3日是何大师的生日,我们邀请到何大师曾经的同事、弟子,分享了与大师一起工作、生活的小故事,我们还整理了何大师的代表作品,在经典的设计中展现大师迸发的灵感与深厚功力。借此形式,送上真挚的生日祝福,祝何大师生日快乐!
部分项目作品介绍

首都宾馆
首都宾馆位于前门东大街北侧,用地2.7公顷,建筑面积59640平方米。宾馆用地内有有百年以上的五棵白果树及松、柏、枫等珍贵树木,结合总体布置,组成含有水面、假山、草坪等仿燕京八景的城市型花园宾馆。宾馆由Y型塔楼与大片裙房组成,塔楼布置在西北角,北侧为写字楼,裙房围在东南部,在中间组成一个内庭院。建筑立面塔楼与写字楼采用横线条处理,灰色铝合金窗间墙与茶色窗带形成对比,在各个不同高度的屋顶上点缀了5个亭子,裙房屋面上铺装绿地并布置有民族风格连廊,建筑造型简洁完美。

大观园酒店
大观园酒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拥有各种套房、客房383套,酒店汇集了世界饮食经典,设有荣国府中餐厅、五洲西餐厅、清芳阁风味餐厅等风格迥异的餐厅,以及能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同时还配备游泳池、健身房等多种多样的康乐和娱乐设施。
大观园酒店是根据古典名著《红楼梦》书中的描述进行创意和修建的仿清风格建筑群,它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飞檐斗栱与毗邻的大观园公园融为一体。

南通博物苑
本项目在设计原则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保护区的原貌(包括文物建筑、环境和绿化体系),体现始建者的初衷。通过新馆建设,将博物苑与城市空间相联系,并与原有建筑组合成完整的建筑群体,形成新旧建筑协调的空间关系,同时整理东侧沿濠河的走廊并改善南侧的交通条件。建筑造型由六组矩形平面组合而成,坡屋顶与原有建筑群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筑物外墙采用灰色面砖和暖色花岗石,局部外墙使用涂料或玻璃幕墙,以追求更好的色彩和肌理。建筑的造型和细部处理,使新博物馆建筑得到了新的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襄阳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位于襄城区凤凰山冲,三面环山,环境优雅。建筑主体采用唐代风格,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与周边习家池、谷隐寺、凤林关、岘首亭及唐城等文化旅游区相呼应,是打造岘山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节点。
项目总体布局依托地形优势,将场地依次分为学术报告楼、综合馆、修复中心三个平台,平台之间用台阶相连。运用“四周围合、烘托中央”的中国传统布局手法,拾级而上,建筑层层叠叠,在山体的衬托下,呈现出古朴自然之美。
何大师手绘门头方案

江宁织造博物馆
项目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核心地段,毗邻总统府、江苏省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央饭店等历史建筑,是南京市及玄武区两级政府重点工程。
取意李白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意象,意图以建筑园林再现南京别具特色的山水格局,体现建筑的意境之美。整体空间格局借鉴“核桃”及“盆景”模式,现代建筑为“壳”,古典园林为“核”,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山水格局为总体骨架,通过园林及建筑的紧密结合,营造"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美学意境。
设计立意以园林为主,博物馆主要展览空间设于地下一层及首层(临展),地下二层为藏品库房及车库、设备用房。红学研究及相关文化活动、商业活动是博物馆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二至四层设置了办公、餐饮、学术活动等功能用房,为博物馆的良性运营创造了条件。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始终相依相傍,交织渗透,使建筑内外皆可游可赏。(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何大师的几句心里话
今天是我八十二岁生日,谢谢大家对我的祝福。
我不善高谈阔论,对建筑设计也没有高深的见解,进入古稀之年后更是如此,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字,怡养心性。
老了常爱回忆。回想大学期间,虽有名师教诲,但也常被政治运动“冲击”。一、二年级时,参加“反右”运动,三年级“大跃进”,全民“除四害”时,又是突然不上课,白天去郊区轰麻雀,夜里潜入颐和园去捣麻雀窝。大炼钢铁时,我们将废铁加炭火,在“小炒炉”里炒一下,就炼成了“钢”,常常24小时不下“火线”。一直到四、五年级,学校对学业才开始“填平补齐”。研究生期间,又下放到农村去参加“四清”运动一年,回城后就是“文化大革命”。
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一年多,就又下放工地当工人,还当了几年工长。
早就过了而立之年,将近半百了,才调入北京建院“归了队”,圆了一名建筑师的梦。北京建院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设计院,老一辈大师和设计师们已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入院后,我一心一意想多做设计,赶快成长。所以我自己主持的工程,大多是刚入院的几年和退休后完成的。
后来,由于工作安排,我当了十年的首席总建筑师。
说实话,院里有老老总们对我爱护有加,鼓励我、指导我,在职的老总们支持我,技术管理又有成熟、完善的规章制度,按照“惯性”运转着,我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但是有一点我自认为是:珍惜人才的。看到年轻设计师们的成长,不论他们在何处工作,由衷地高兴和支持,愿意尽力做好“铺路人”。
1995年与华揽洪总建筑师于巴黎调研
1996年向张镈大师汇报工作
1997年与张镈、赵冬日二位大师于人民大会堂
1999年与张开济大师于院庆五十周年展览会
年轻的设计师们,你们是幸运的一代,没有经历像我这样的“坎坷”,能在较为宽松的“设计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现在,你们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要继续让北京建院保持着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当然,你们也面临着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对此,希望大家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文化修养,继续保持北京建院的优势,把老一辈留下的传统发扬光大。
素材支持:朱晓亮、刘锦标、魏嘉、《北京规划建设》
撰稿:袁飞 编辑:袁飞 校对:刘笑楠
来源:北京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