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王建国院士解读小城镇人居环境更新设计实践

阅读: 发布日期:2021-05-06 09:53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图片

 

4月23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宜兴市丁蜀镇举办小城镇建设专题学术报告会,副厅长刘大威出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以《在地性场所营造——小城镇人居环境更新的设计实践》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

 
 
 
 

   王建国院士作报告

图片
王建国院士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编等。
 
 

王建国院士围绕“小城镇人居环境更新的设计实践”这一主题,从世界各地的城镇聚落谈起,结合团队近些年的营造实践,生动地阐述了在地性营造的设计策略;同时,从理论的高度,系统讲解了在地性场所营造过程中自然策略、人文策略、技术策略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路径,对如何做好新时代小城镇建设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图片

图 | 会议现场
 

   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   

——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更新

 

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镇中。作为丁蜀镇主要的紫砂艺术创作、生产生活和滨水贸易的主要载体,交通便利且毗邻紫砂矿的主要产地,形成了发达的紫砂产业并融入当地生活,逐渐成为紫砂文化的发源地。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范围包含蜀山局部,南街,西街,北街和东街,保护规划面积13.15万平方米。街区的格局形态较为完整,建筑布局颇有特色。古南街的建筑临街一般为紫砂作坊、店铺或居住,靠山一侧曾建有多个紫砂窑(国保单位)。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紫砂收藏热的兴起,南街及其周边出现了大批个体紫砂作坊。历史久远,房屋破烂,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需求,作为生活性街道又不具备现代市政设施配套。南街失去传统魅力的同时也面临居民改善生活品质的压力,成为城镇发展的难题,风貌破坏严重、建筑安全性不足、居住品质低下、依存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存在。

规划设计团队提出“保护规划策略、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与建设、技术实现、群众参与”等建筑设计理念,对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更新。

 

(1)  保护规划策略

2011年,设计团队完成《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定了将山水形态、紫砂文化融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形态架构载体中的规划策略,明确了保护山水环境格局、街巷系统的空间格局,以及保护“河绕山转、街随山走、河街并行”的空间格局的规划理念。

图片

 

(2)  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与建设

2012年-2018年,团队完成建筑示范工程十余处,建筑面积2382.9平方米,景观整治面积2830平方米。团队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和建设理念,首选公房和关键节点作为古南街风貌保护与提升的示范。

 

图片

 

(3)  技术实现

聚焦传统聚落的四大突出问题,开发针对性的成套关键技术。

 

图片
 

(4)  群众参与

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建筑风貌导则引导,菜单式建筑构件展陈,让居民了解保护与改造的细节;通过居民座谈会,顾问团等形式加强居民参与意识,共同进行街区与建筑风貌改造。

 

图片

图 | 居民座谈会(左)数字化生成设计工具(右)
 

图片

图 | 聘请顾问(左 菜单式构建展陈(右)
 
此外,通过示范性工程作品展示和规定部分控制导则,引导带动居民进行自发的改造与建设,维持丰富的生产生活形态。
 

图片

图片

图 | 街区内居民自发改造案例
 

王建国院士在设计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高度提出了在地性场所营造的自然策略、人文策略、技术策略三大策略。

 

 

自然策略

l 尊重地域的气候和场地自然特征,挖掘独特自然资源所能形成的特色。

l 有意识保存原有生活环境与山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要认真研读自然山脉和水系的脉络并予以积极保护。

l 人工环境的嵌入不可避免会对所在场地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但是通过精心和审慎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地形风貌;或者利用地形,使得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人文策略

l 保护和合理利用乡镇和乡村聚落形态格局和建筑遗产,如对以坝子、庄台和水网为基础的聚落形态、维系乡村人群社会、生产和生活关系的祠堂、祖庙、饭堂、广场及众多传统民居等。

经由在地性的自然要素、风土习俗、方言、材料、建造工艺而形成的建筑文化传统之继承(如“香山帮”)。

l 规划设计师在整治、改造和新建时,应该注意汲取、凝练和抽象地域空间组合的原型,创新并丰富适合于在地性建筑设计语言,从意境的层次传达文化内涵。

技术策略

l 规划设计——尽可能顺应聚落演进发展的脉络、态势。保护镇乡场地由于历史传统、属地管理、生产方式和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基底肌理特征。避免城市规划模式在乡镇滥用,营造“一镇一品”。

l 传统技术——保护继承传统工艺、旧材新用、局部再现传统工艺之精美。

l 适宜技术——在现代建造技术的大前提下,改良部分传统技术,发展适用于乡村建筑的适宜技术。提高材料和构造性能,提升建筑的物理环境品质。

 

 

 

图片图 | 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鸟瞰图

 

会议期间,“丁蜀实践——当代中国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展览正式揭幕。
 

图片

图 | 探讨交流

图片

 
与会人员还前往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实地学习观摩,一幢幢保护更新后的建筑、一条条原汁原味的街巷、一幅幅水乡古镇的画面,充满了震撼和惊喜,直观展现了小城镇持续渐进改造后焕发的勃勃生机,对如何保护传承小城镇历史肌理、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塑造小城镇特色风貌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图片

图片

 
审核丨杨洪海    崔曙平   
编辑丨王   莉
校对丨徐红云
来源:江苏乡村建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