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聚力新型建筑工业化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伟,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肖从真,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叶浩文等领导出席会议,大会设立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会和新型建筑工业化专题学术交流会,邀请了1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会议专题交流。
本届学术年会是在中国建筑学会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建集成建筑有限公司、中建科技集团华北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学术交流盛会。
领导致辞、讲话
9日上午9点,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会正式开始,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姜楠主持。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修龙
修龙理事长对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分析了当前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形势,结合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与大家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发展装配式建筑,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三是开拓发展新路径,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陈伟
陈伟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充分认识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做到以城市为重点推进产业链建设,以企业为重点完善产品、技术、标准等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重点提升建筑品质。最后向相关城市建议组织企业、专家等重点探索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持续推进思维的转变,要形成用工业化思维做智能建造;第二,持续推进产业链的畅通,包括不限于初步探索的3大关键环节,要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联动,疏通卡点、补齐短板。第三,持续推进各项应用,包括不限于初步探索的6大类典型应用场景,促进提质增效。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利杰
颁奖/发布仪式

主题学术报告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崔愷
崔愷院士作《用工业化思维做设计》主题报告,他站在加快建筑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工业化、艺术化、本土化的绿色思维。通过对南浔城市展览馆、昆山祝家甸砖窑文化馆、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等项目实践的剖析,提出建筑设计需要引导,需要新的价值观。建筑师应更多的关注绿色建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工业化思维做设计,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肖从真
肖从真副总经理作《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理论创新与发展》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一种由高强混凝土预制构件、高变形能力干式连接节点和高效耗能构件共同构成的新型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具有高抗震性能、高耐久性和高施工效率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设屈服模式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可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突破“等同现浇”设计理念的限制,按照结构连接的特点,控制整体结构的屈服模式,真正实现性能化目标。
中建集团首席专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 叶浩文
叶浩文主任委员作《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题报告,他从项目“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主体机电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的特征,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有利于从“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建立技术协同标准和管理平台,有效发挥社会大生产中市场各方主体的作用,带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专题学术交流会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 叶明
叶明秘书长作《新型建筑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路径》专题演讲,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发展内涵、发展路径、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装配建筑院院长 赵钿
赵钿院长作《标准化设计与工业化建造》专题演讲,他表示,建筑工业化的基础是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之一是为实现工厂的自动化生产,从而提高部品部件的质量和效率,为制造与建造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标准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尝试从设计、生产和施工等不同阶段,阐释标准化设计实施的要点,探索一条面向标准化制造与个性化建造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活动的标准化设计可行之路。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郭海山
郭海山副总经理作《美国PCI预制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手册解读》专题演讲,主要讲解了“美国PCI设计手册”第八版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中文版翻译引进过程。
北京榆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刘昊
中建科技模块化产品研究院院长、设计总监 李志武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满足防疫要求,现场参会50人,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达1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