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27日,以“智能设计·数字建造·智慧运维(Intelligent Design · Digital Fabrication · Intelligent Operation)”为主题的2022计算性设计学术论坛暨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圆满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承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协办,会议旨在推动计算性设计理论体系、方法策略、技术工具和工程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本次年会分为主旨报告、平行分论坛和圆桌会议几个部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注册参会人数300余人,线上视频直播观看量达2500余人,图片直播观看达6200余次。
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李存东先生,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教授,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澄教授为本次会议发表开幕致辞。
李存东先生致辞▲
金石教授致辞▲
孙澄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8位在生成设计、数字建造、智慧运维及建筑设计实践领域重要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主旨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进展。
袁烽教授主旨报告▲
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通过题为建筑智能——数字未来新起点的主旨报告,从人类世(Anthropocene)、熵增熵减(Entropy vs Anti-Entropy)、堆栈(The Stack)、三元世界概念的引入,结合实践经历,提出人工智能是我们新的起点,虚实相互投射的未来会成为我们新的真实的生活。
徐卫国教授主旨报告▲
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发表了题为数字建构思想与方法的主旨报告,数字建构是智能建造、数字建造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从传统建构理论、数字建构定义、数字建构的形态建模技术、数字建构的技术基础、数字建构形态逻辑的延续几个方面对数字建构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
胡雨辰主旨报告▲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的胡雨辰进行了题为基于特征模型和工艺自适应的智能建造机器人关键技术,从数字化时代促进建筑行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到生产建造的核心问题、并提出几何-数据-驱动-特征-工艺-交互-工作流六大模块组成的机器人建造多维复合数据标准体系研发,形成智能算法驱动的自主建筑工业软件平台,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生产自动化向智能建造的全流程闭环。
吉国华教授主旨报告▲
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吉国华教授发表了题为AI+性能化建筑设计的主旨报告,从性能化建筑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对近年来智能合成、智能评价、智能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设计生成、设计分析和设计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案例分享,最终从更低技术壁垒的生成、更全面而精确的分析、更高效且灵活的优化进行了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展望。
李飚教授主旨报告▲
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李飚教授发表了题为场、域与类型的数字解读的主旨报告,通过研究起源的介绍,引入了数字化生成中,场(Field)、域(Area)和类型(Type)三个概念,通过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分享,展示了对空间场、域和类型三个建筑学概念的数字化转译方法,同时展现了在研究工作中,师生协同工作模式。
艾迪主旨报告▲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艾迪发表了题为数字技术协同的建筑外部环境、形态、结构、建造一体化设计方法及实践的主旨报告,以溧阳文化艺术中心、青岛全民健身中心、厦门新体育中心、赣州文化三馆、郑州国际会议中心和湾区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为例,从实践项目展示了复杂工程如何落地,数码打印和CNC模型如何转换为钢筋混凝土和真实建材的全流程。
Benjamin Dillenburger教授主旨报告▲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Benjamin Dillenburger教授发表了题为From Data to Matter -Towards a Digital Building Culture的主旨报告。Dillenburger教授致力于在增材建造过程中,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用料减少碳排放。分别以近年来实验室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分形后复杂几何体的3D打印、有模具的增材制造及使用冰作为临时性模具的无模具增材制造。
Ludger Hovestadt教授主旨报告▲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Ludger Hovestadt教授发表了题为What is architecture, if computers can do what we think architecture is的主题报告。Hovestadt教授借鉴底层数学中遇到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哲学问题,通过引入代数和概率论的思想及其所引发的哲学思考,来回答人工智能背景下建筑设计中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即如果计算机能够代替我们所认知的建筑,那么什么是建筑?
本次会议共设有12个平行的分论坛,每个分论坛有5-6个口头报告。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场报告都引发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同期举办了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无法出席会议的委员线上参会。首先,学委会秘书长董慰教授汇报了一年来学委会的主要工作成果,提出新一年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围绕未来工作,现场和线上的各位委员各抒己见,为学委会发展献计献策。最后,学委会主任委员孙澄教授作总结发言,肯定了学委会及各位委员一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希望继续加强合作,促进计算性设计研究、实践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建筑、城乡规划等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闭幕式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飚教授代表会议组委会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并对各位同行排除疫情防控的重重不确定和阻碍参加会议、对参与会议筹备的老师和志愿者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对下一年度会议表达了期待。2023年计算性设计会议暨年会将由中国矿业大学承办。
2022IDI定制胸牌▼
生成设计与数控建造作品展示1:矾灵▼
生成设计与数控建造作品展示2:涟漪轻脉▼
生成设计与数控建造作品展示3:山水青花▼
生成设计与数控建造作品展示4: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