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成功召开。多家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出席大会。
参会嘉宾
全国近120名委员参加了成立大会。在线下主会场出席大会的嘉宾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彤,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孙宗列,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资深助理董事、中国区北方代表文莉,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文龙。在线上出席大会的重要领导有: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李存东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董军社常务副书记。同时,在线上出席大会的重要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梅洪元,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在线上出席大会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有:孙一民,李兴钢,胡越、冯正功、沈迪、张伶伶、陈雄、周恺、赵元超、钱方。
嘉宾致辞
会议第一部分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主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首先在大会上致辞。修龙理事长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创新已经愈发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科研建筑,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本身在设计方面的前瞻性研究亟待系统化开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学会与崔彤大师共同筹划,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多家单位联合讨论酝酿,共同提出成立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以加强科研建筑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技术进步为出发点,强化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为业界打造一个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会员之间相互学习,提高我国科研建筑设计品质。中国建筑学会将会全力支持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与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一起,努力把专业委员会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建筑研究智库,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融合,共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宏伟目标。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在大会上致辞,对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建筑学会宣读了中国建筑学会文件《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批复》。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宣读了二级组织成立批复函
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书记董军社发表致辞。董军社表示,他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对科研建筑领域相关同仁多年的探索表达感谢。希望专业委员会能够搭建起一线科研工作者与建筑师沟通的桥梁,激发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促成既理性又浪漫的科学设计新阶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技创新、智慧创造的良好风气,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使命。
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书记董军社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通过视频致辞。孟建民表示,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是我国首次在该专业领域建立官方学术组织,汇聚了高水平专家,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科研建筑进入理念、设计、建造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大力推动我国科研建筑的高品质发展。以中国建筑学会的力量和共识,以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与推动,为全国范围内科研建筑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和示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通过视频致辞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崔彤作为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发起人,从成立背景、成立过程、委员会宗旨等方面,介绍了筹建过程及工作计划,并向筹建过程中各位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崔彤在致辞中指出,专业委员会将秉承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追求、行业引领、政府助手、会员之家”的办会宗旨,团结和汇聚科研建筑领域的建筑师及学者、实验室工艺设计、材料、设备、施工等相关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管理者,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交流平台,探索科研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建构科研建筑的专业设计体系,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引领科研建筑设计的技术进步,推动我国科研建筑的高品质发展,为国家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选举结果
分会理事会采用线上投票形式产生,经选举确定了崔彤为主任委员,王凡、孙一民、孙宗列、李兴钢、邵韦平、梅洪元、曹嘉明七位专家为副主任委员,马世春等四十一人为常务委员,王大洲等一百二十二人为委员。同时选举确定了王一钧为秘书长,赵婧贤为副秘书长。
成立大会现场
中国建筑学会李佳宣读选举结果
委员发言
选举结束后,副主任委员即席发言,大家都对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工程院院士梅洪元在发言中表示,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二十大给予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将从今天起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专业委员会应当思考如何从“科研的建筑”,走向更有深度的、肩负历史使命的“建筑的科研”,将学术研究与当下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行业的前沿探索等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在这个优质的平台上,大家共同努力探索更多科研建筑领域的新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梅洪元发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在发言中表示,作为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认为,科研建筑领域的深度发展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端于西方的自然科学思想体系,目前为止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仍不够有机深入。未来的科研建筑需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内在与外在之美融合在一起。他同时表示,希望未来自己能够以科学家的身份,从应用场景的角度,与各位建筑行业从业者一起努力,做出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发言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科研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正逢其时。科研建筑领域的从业者,不仅要满足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还需要用建筑学的理念和建筑设计的技术,在科研建筑设计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并关注科研建筑与所在城乡环境的协同。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发言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在发言中表示,最近一段时期,国家在科研建筑领域的投入增长迅速。专业委员会中不仅有来自建筑设计行业的专家学者,更有多个行业和机构的专家参与,是一个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期待更多的活动和交流机会。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一民发言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孙宗列在发言中表示,科研建筑的类型非常多,且新的类型仍在不断产生。这个专业委员会汇聚了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的专家,这将是未来在科研建筑设计设计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未来科研建筑设计领域也需要在技术构造、建筑材料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创新。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顾问首席总建筑师孙宗列发言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在发言中表示,科研建筑的领域非常多元开放,探索科研建筑规律时需要一种更加谨慎、更加科学的工作态度,将科研的独特性融入到设计过程中,使得科研建筑能够真正服务于科研发展需求。科研建筑体现了一种建筑的科研性的问题,需要我们采用非传统的工作方式,把成熟的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建筑学领域,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有文化意义的成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发言
第一次全体委员会由新任主任委员崔彤主持。新任秘书长王一钧宣读工作条例以及工作计划,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
秘书长王一钧宣读工作条例及工作计划
会议的最后,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彤发表感言,他首先向相关单位领导及广大会员的支持与信任表示感谢,并指出我国当前科研建筑面对范式的演变,新时代科研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研究亟待系统化开展,亟待在中国建筑学会的引领下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促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建筑专业设计团队以及专业的基建管理团队。他表示,希望广大委员能在学会领导下,围绕科研建筑设计领域,增进共识、深化合作,共同为科研建筑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主任委员崔彤大师发言
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建筑学会联合相关设计领域单位、科研院所共同积极响应科技创新发展策略的重要标志。专业委员会将充分利用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在建筑及科研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优势,整合资源,助力科研建筑管理和决策体制的优化,为科研建筑的发展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发挥桥梁作用,为全国从事科研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搭建和提供平等交流、切磋探讨、信息共享的平台。积极推动科研建筑的研究与探索,为科研建筑设计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探索创新模式,引领和协同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院、专业厂商等单位,“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全链条、各环节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线下会场参会嘉宾合照
线上线下参会委员合照
11月27日,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成立筹备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讨论了成立大会的相关准备工作。
11月27日筹备会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从左到右:赵迎、李加丽、赵婧贤、宋晔皓、薛明、邵韦平、崔彤、孙宗列、李兴钢、傅绍辉、王一钧
11月27日筹备会线上参会人员合影
上排从左到右:梅洪元、任力之、王凡、胡越
下排:曹嘉明、刘玉龙、孙一民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