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传承与创新」系列展览暨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阅读: 发布日期:2023-02-16 09:21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2月10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的「传承与创新」系列展览暨学术论坛于广州市图书馆举办。系列活动包含梁思成先生展、岭南建筑学派传承与创新——华工设计院创作实践展开幕式、「传承与创新」主旨报告会、「传承与创新」环境艺术论坛、「走向新岭南」建筑师论坛等活动。来自学术界院士、大师,业界领军人物汇聚羊城,共话岭南建筑传承与创新。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各知名设计单位代表、设计师、社会公众近500人到场,线上近3万人收看直播。
 
图片
 
 
展览开幕式
 
 
 
 
梁思成先生展、岭南建筑学派传承与创新——华工设计院创作实践展于当天正式揭幕。现场进行简短而隆重的揭幕仪式,仪式由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副总建筑师罗建河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院长、总建筑师倪阳,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副区长黄卓丰、广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黄广宇分别致辞。
 
图片
罗建河主持揭幕仪式
 
张利表示,本次梁思成先生展为行业提供了一次缅怀先辈、启迪创作的机会。大家通过参展,学习梁思成先生的精神风范,交流探讨行业发展,很有意义。他还表示,此次展览举办在梁思成先生的家乡——广东,让参观者很有亲切感。他对本次展览的主办、承办单位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图片
张利致辞
 
倪阳分享了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他表示,整个工作组为举办好展览筹备了近半年,大家对非常期待梁思成先生是建筑界的奠基人,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及为人师表的精神令人钦佩我们想借此展览让先生的大师风范为行业树立榜样。他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岭南建筑学派的起源和传承历程并追溯华工设计院与岭南建筑学派的渊源:“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精神,又深耕本土、勤奋务实的建筑师与学者较早地将先进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引入中国,又结合岭南地域文化与气候特征,在岭南传统建筑营造的基础上,开展了‘现代主义+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与理论系统探索,形成了‘岭南建筑学派’。这些研究与实践是兼具时代性、地域性、科学性与文化性的;对标如今的绿色低碳战略目标,还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岭南建筑学派是我国建筑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脉,也是世界后现代建筑地域性探索中重要的一支,极具传承发展价值。”最后,他对主办、协办单位、展览工作组及全体参展嘉宾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片
倪阳致辞
黄卓丰表示,本次展览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文化强市、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岭南建筑学派诸位同仁及华工建筑设计院团队,在推动岭南地区建设发展工作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他代表天河区委区政府对本次活动顺利开展表示祝贺,希望行业同仁多为广州市和天河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广州打造独特的城市发展标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更多支持。
 
 
图片
黄卓丰致辞
 
黄广宇表示,本次展览为契机,汇聚建筑设计行业诸位同仁共谋发展,共话未来,很有意义同时也为广州图书馆的工作开展带来很多启示未来广州图书馆将更多地探索此类合作方式,助力行业共同发展。
 
图片
黄广宇致辞
 
随后,上述四位致辞嘉宾与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晋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廖江陵、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巡视员李敏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总设计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共同为展览剪彩揭幕。
 
 
图片
嘉宾共同剪彩
 
展览大幕开启,张利倪阳彭长歆带领嘉宾参观展览,相继讲解了梁思成先生展、岭南建筑学派传承与创新——华工设计院创作实践展等内容,观展嘉宾不时驻足聆听讲解、端详展览图文。自由观展环节,热闹的展厅人头攒动,学术探讨和专业交流恰似涌动的珠江潮水,不绝于耳。
 
图片
倪阳导览
图片
张利讲解
图片
彭长歆讲解
 
 
 
论坛开幕式
 
 
 
 
十时许,「传承与创新」主旨报告会正式开始,罗建河主持开幕式大会,修龙晋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廖江陵何镜堂先后致开幕辞。
 
图片
报告厅现场
图片
罗建河主持开幕式大会
 
修龙理事长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追忆了梁思成先生与中国建筑学会的深厚渊源,并对梁思成先生为学会留下的精神物质财富给予高度评价表达由衷感激,认为其理想和情怀已经成为建筑学人的追求和特征。他对岭南建筑学派的早期之探索和当下之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以何镜堂院士、孟建民院士为代表的杰出学者,在传承与创新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岭南建筑学派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突破地域性建筑流派的约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他认为,本次展览呈现了华工设计对岭南建筑学派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对新岭南建筑设计的探索。其中“两观三性”“关联设计”等建筑设计理论的创建,让华工设计院在推动岭南建筑学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也进一步提升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图片
修龙致辞
 
晋刚副校长以超越时代的教育视野,为中国建筑界培育满园桃李,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的评价,对梁思成先生表达敬意认为梁先生是治学者的表率教育者的楷模他提出与梁思成先生同时期一道投身建筑教育事业的,还有一批曾参与华南理工大学早期办学的岭南建筑开拓者,如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他们奠定了岭南建筑学派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坚实基础。而今,由何镜堂院士、倪阳大师等领衔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闪亮的名片,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肯定了华工设计院对对华南地区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实践及岭南建筑学派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片
晋刚致辞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张锦秋院士通过线上致辞表达对活动的支持,并概要阐述梁先生崇高精神、卓越贡献及其对她本人的深刻影响。她回忆道:“回想当年‘为师者侃侃而谈,求学者洗耳恭听’的时光,内心倍感温馨,梁先生言行的点点滴滴,至今铭刻在心,影响了我的一生。”她提出,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岭南文化的精髓,华工设计院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传承岭南建筑学派的文化脉络和精神谱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创作风格。她认为:“近些年来,何镜堂院士、倪阳院长领衔的华工设计院团队,创作了一系列颇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记录并见证了岭南地区的建设发展,是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和倪阳院长‘关联设计’理论基于岭南建筑学派的传承与创新。”
 
 
图片
张锦秋致辞
 
 
廖江陵受张少康副省长和省住建厅党组张勇书记委托发表致辞。他表示:“近些年来,作为工程师的摇篮,特别是在建筑相关领域,华南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筑界学术精英、行业领军人。何镜堂院士、孟建民院士、倪阳大师、陈雄大师等诸多岭南建筑大师,都曾主持设计了省内多个重点项目,为提高我省建筑品质、促进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他希望岭南建筑学派众多专家、学者能一如既往地闪耀设计光芒、创作更多优秀设计作品,在推动广东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好乡村建设中展现勘察设计人的担当奉献。住建厅愿与大家携手开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
廖江陵致辞
 
何镜堂院士代表华工设计院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梁思成先生及岭南建筑学派开拓者们的敬意,他表示:“梁先生一生不懈追求中国建筑文化,献身建筑和建筑教育事业,饱含了对历史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情怀。他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正是我们当下通过展览和学术论坛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他追溯了岭南建筑学派从发端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展望和思考。他提出:“岭南建筑学派开拓者们,确立了理性、务实、交融、创新的传统,提出了‘建筑教育须结合设计实践’的理念,为岭南建筑学派奠定了明确的思想内核,更成为一种精神。通过一代岭南建筑学人的努力,岭南建筑学派超越了具体的形式与手法,跨越了岭南地域的边界,成为一种具有活力和生机的思想和流派。沿着前辈们开辟的岭南建筑研究与实践方向,岭南建筑学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景象。一大批省内外高校和设计院的大师、教授、总建筑师同仁们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设计院的诸多同事们,共同大力推动并发扬了岭南建筑学派。与此同时,我们院一批中青年建筑师正在茁壮成长,其中倪阳院长基于‘时、地、人’的要素关系提出的‘关联设计’理论和实践正是对于岭南建筑思想随时间发展的又一次沉淀与思考。
 
他还表示:“数十年以来,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建筑学院紧密合作,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建筑人才,扩大了华南建筑学科的影响,将理念、人才以及团队融合起来,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当代岭南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并努力以文化的积淀、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和全球的视野,为祖国乃至世界创造新时代的建筑作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辟新的征程。我们将继续学习梁思成等老一辈建筑学家的崇高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思维创新、空间创新、技术创新,建构新岭南建筑思想与技术体系,创作更多具有中国和岭南文化特色、体现时代风貌的建筑作品。”
 
图片
何镜堂致辞
 
 
 
传承与创新」 主旨报告会
 
 
 
 
「传承与创新」主旨报告论坛由孟建民主持。
 
图片
孟建民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常青《历史建成环境:更新还是再生》为题作报告,他通过“传统”“遗产”“历史”“再生”“拼贴”五个关键词,探讨了历史建成环境如何存续与再生的问题。他提出,历史建成环境的再生实质上是积极的保护和有管控的创新,创新绝对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在制约下有规则地设计,要做好保存、修复、翻建、加建和新建之间的关系。存真与续新是一体两面,它可以做成与古为新的理念和实现愿景。历史环境对于创新要探究原型意象,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忘却,这是杜克在做巴黎圣母院时的名言。
 
 
图片
常青作报告
 
倪阳《新岭南建筑关联设计创作体系思考》为题作报告。他从岭南地域环境特征、岭南建筑与学派、新岭南建筑关联设计创作体系以及应用案例四方面探讨分析了当代岭南建筑。他表示,“岭南建筑学派是现代主义与地域的结合,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岭南建筑学派是中国建筑学界不可或缺的一脉,传承发展意义深远。”他认为实现高质量建筑发展,要聚焦新问题、新目标,创建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体系,推动建筑学向更系统科学的新模式发展,需要在面向绿色、低碳等新目标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融入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考量。
 
图片
倪阳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庄惟敏《建筑.气候.资源.文化——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作线上报告。他从气候、资源和文化等因素给建筑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必要性思考。他指出,无论是岭南建筑学派一以贯之的尊重环境、尊重气候、尊重地域还是北方强调的地域化特征的传统建筑借鉴和应用,都展现了今天面对建筑创作所应有的态度。作为建筑师并不是要把自己的作品像纪念碑一样完全呈现,恰到好处地融合自然、环境为一个整体,即使建筑在里面隐藏起来了,那么或许它也是一个精彩的建筑。他认为,向传统建筑的智慧学习,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一。
 
 
图片
庄惟敏作报告
 
 
分论坛一:「传承与创新」 环境艺术论坛
 
 
 
 
张利主持下午场的分论坛一:「传承与创新」环境艺术论坛。
 
图片
张利主持
 
李存东作题为《心象自然——园林景观设计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从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出发,以设计师创作主体的视角,提出“心象自然”的设计观和方法论。他通过多年来主持设计的大量规划设计案例,详细解读和分析了理性与情感的外化、自然与文明的表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维度的思考和实践,阐释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探索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图片
李存东作报告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常务副院长(总经理)、技术总监黄卫东作题为《制度引领——多元协同的深圳城市更新路径探索》的报告。他指出,增量规划构建新系统不同于城市更新面对开放的、已客观存在的城市复杂巨系统,需要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研究更为复杂、多元的城市问题。
 
图片
黄卫东作报告
 
DOMANI 东仓建设创始合伙人及创作总监、A&V桉和韦森艺术顾问机构创始人及创作总监余霖以《3个问题——一体化设计方法之纵横捭阖及其底层障碍》为题作报告,提出要以更深入抽象的视角看待场所应给与体验者的完整度与深度。她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法提供一种更系统性的创作样板与创作模式,由市场前景至可实施的专业整合模型进行优弊讨论。
 
图片
余霖作报告
 
 
分论坛二:「走向新岭南」 环境艺术论坛
 
 
 
 
陈雄主持分论坛二:「走向新岭南」建筑师论坛。
 
图片
陈雄主持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原院长,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导王绍森《建筑地域性的现代表达》为主题作报告。他介绍了对建筑地域性和现代性的理解,并从自然气候的关注、形式的抽象、空间的体会、文化的传承和建筑材料与技艺等几个方面分析建筑地域性的现代性表达手段,介绍厦门大学嘉庚主楼群、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南洋学院图书馆、厦门闽南文化博物馆等具体实践。
 
图片
王绍森作报告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原总建筑师陈杰作题为《弘扬岭南、历久弥新——走向新岭南》的报告,他指出,“岭南建筑”不是一种形式、风格或符号,而是根植于地域气候环境和文化表达的设计思想。他提出通过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建筑具有地域性表现力。
 
图片
陈杰作报告
 
广东省杰出工程勘察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五院院长郭昊栩作题为《试图岭南》的报告。报告以汕头市潮阳中医院、广州文化馆曲艺园、南沙港人子弟学校、岭南中医药博物馆等四个工程设计为切入点,介绍特定岭南建筑在气候适应技术方面的方法试验与创新实践,藉此管窥岭南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可能。
 
图片
郭昊栩作报告
 
主持人罗建河在总结中提到:“深情回望来时路,我们感念前贤,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望前路,传承、发展,创新、探索,这是我们追求,也是我们的使命。”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华南理工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坚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叶志锋,副院长王世福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的委员、理事、专家、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韦宏,副院长汤朝晖邓孟仁江毅,院长助理丘建发吴中平罗英奇华工设计院、建筑学院有关师生代表及支持单位代表等。
 
 
本次活动在当前广东省、广州市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积极探讨传承和发扬岭南建筑文化,以激发设计的先导和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展现了建筑设计规划行业为推进广东省、广州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蓄能助力的担当和自信,对弘扬岭南建筑学派、推动设计服务在广东省和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发展中作出贡献,开创中国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