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要求,广泛传播太阳能建筑理念,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联合举办了 “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本次竞赛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学术竞赛之一,自2005年3月竞赛开始以来受到国内建筑行业和太阳能行业的普遍关注,在国际上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截止到9月10日,共收到参赛作品87项,包括来自内地15个省、市、自治区的9家设计单位、22所高校、7家太阳能生产企业和2个科研单位参赛作品84项;来自香港地区参赛作品1项;来自德国参赛作品2项。
太阳能建筑的设计不同于普通建筑的设计,必须由多个专业协调完成。参赛人员经过精心准备,克服赛题技术超前、需多专业综合的种种困难,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太阳能建筑作品,并大胆提出新的产品和技术概念,为我国的太阳能产品开发、太阳能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组委会严格审查参赛资格,制定评分办法,并于9月20日~29日组织专家对所有参赛作品评分,经讨论确定排名前55名的作品入围。现将入围作者名称、单位公布见附表。
组委会对这些入围作品的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另外,为了制作展板和出版的要求,尚需请作者对版面进行适当调整,入围通知书和调整办法将随后寄达。对未入围作品的作者,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中国太阳能建筑事业有您的参与,将有更光明美好的未来!
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2005年10月
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入选作品
参赛单位
|
参赛人员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何文晶 张振兴等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杨方方 韩真元等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辛同升 何文晶等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谷军 谭求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张甚 赵恒博 |
Linie 4 Architekten,Germany | Stephan Preikschat Gottfried lurkens等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安宁 刘宏岩等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何易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韩卫萍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白薇 徐嘉铂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 李鹰 张彦等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缪百安 白叶飞等 |
香港珠海学院 | 陆忠霖 张国斌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温超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韩卫萍 温超 |
南京东南大学 | 方立新 余晓亮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李佳 |
Linie 4 Architekten,Germany | 陈伟庆 Gottfried lurkens等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教研室 | 伍昭翰 林宁 |
南京东南大学 | 吴迪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丁剑红 袁琳等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陈柏泉 赵鑫 谷德庆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罗大坤 |
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邓元媛 梁浩东等 |
南京东南大学 | 刘杰 |
南京东南大学 | 徐尧 伍昭翰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所 | 甘迪 田永铮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胡玉梅 |
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入选作品
参赛单位
|
参赛人员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赵群 |
北京天鸿圆方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蔡放 李静等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薛彩霞 |
福建泉州华侨大学 | 龙淳 冉茂宇等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许彦淳 陶振宇 |
普塞(上海)建筑设计院 | 赵永晖 宋小超等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谢威 白叶飞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郭隽 |
南京东南大学 | 周舟 沈小利 |
南京东南大学 | 杨维菊 蔡立宏等 |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任乃鑫 倪伟宁等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郑存耀 白薇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哈成 |
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匡荛 杨昭宇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刘玉婷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王飞 |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 郭清华 |
南京东南大学 | 徐良杰 唐高亮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李齐颖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刘新新 谭静等 |
皇明太阳能集团 | 叶志刚 俞坚等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郄昭昭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刘盛楠 |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常海龙 杨志芳等 |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史艳琨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黄璐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赵恒博 张甚 |
“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征集竞赛标志
为响应国家大力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的要求,广泛传播太阳能建筑的理念与实践,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联合举办了 “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学术竞赛之一。自2005年3月竞赛开始以来,受到国内建筑行业和太阳能行业的普遍关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截止到9月10日,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参赛作品87项。11月初将由太阳能行业和建筑行业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终评,确定获奖名单,并于12月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展暨首届太阳能建筑工程研讨会”,随后举行全国巡展。
尽管本次竞赛已接近尾声,但由此带动的太阳能利用高潮却在全国刚刚掀起。随着我国常规能源供应短缺问题的日益加剧,太阳能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能源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这种形势不但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境外资金以及研究力量纷纷注入到中国太阳能产品的生产与推广中。国际太阳能学会已经决定由中国承办2007年国际太阳能大会,并将大会主题确定为“太阳能与人类居住”。
由于本次竞赛的成功组织,中国太阳能学会委托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继续承办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并决定自2007年起正式定名为“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2年一届。为此,承办单位向社会公开征集竞赛标志,作为“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永久标志,并自本次竞赛开始使用。
竞赛标志应反映太阳能对于建筑能耗与健康环境的影响,体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请作者将标志的电子文档、手绘的创作草图、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及作者简介,于2005年11月20日之前寄回竞赛组委会。组委会将把所有的方案及作者向社会公布,征求最佳方案。对于确定为竞赛标志的设计者将颁发证书,并给予奖励。
请拿起画笔,为“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为中国的太阳能建筑事业添加最靓丽的色彩!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件
国住研〔2005〕13号
关于召开“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展暨首届太阳能建筑工程研讨会”的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太阳能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已经于2005年10月圆满结束。本次竞赛受到国内外太阳能行业和建筑行业的普遍关注,参赛人员经过精心准备,克服赛题技术超前、需多专业综合的种种困难,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太阳能建筑作品,并大胆提出了新的产品和技术概念,为我国的太阳能产品开发、太阳能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太阳能建筑理念,主办单位专门出版了优秀作品集,并将在北京隆重举办“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展”,为获奖作者颁奖。
我国太阳能行业在太阳能热水、采暖、光电、被动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工程实践,获取了宝贵的工程经验。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掌握太阳能建筑等节能设计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人员的迫切需要,并将成为今后从事建筑设计的必备素质。为了促进太阳能与建筑行业的交流,竞赛的主办单位将与作品展同期召开“首届太阳能建筑工程研讨会”,介绍国内外太阳能建筑工程技术,采取主讲人与参会人员互动的讲座方式,和广大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共同研讨太阳能建筑的理念、技术,介绍最新的太阳能技术,参观优秀工程,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深入、高效、持续的发展。
一、时间、地点﹝具体地点另行通知﹞
1.时间:2005年12月6日 — 8日
2.地点:北京
二、日程安排
1.12月6日 — 8日: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展
2.12月6日上午:竞赛颁奖
3.12月6日下午 — 12月7日:首届太阳能建筑工程研讨会
4.12月8日:工程参观
三、参会人员
1.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
2.高校、研究单位代表
3.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研发机构的代表
4.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
5.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学会、协会领导
6.特邀专家
四、演讲议题
本次研讨会以介绍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为主,将特邀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另邀请国内从事过相关工程建设的设计单位、太阳能产品生产和安装单位,进行工程技术应用情况的交流演讲(每人10~20分钟)。演讲议题:
1.国内外太阳能建筑的工程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
2.太阳能热水、采暖在建筑中应用的工程汇报
3.太阳能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工程汇报
4.被动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工程汇报
请于11月20日前将讲稿寄(发)到主办单位。
五、联系人
地 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044)
联 系 人:郑晶茹
联系电话:010-68366999-2673 ,68302808
传 真:010-68302808 , 68345718
E-MAIL: ZhengJR@cadg.cn
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五年十月
请 将 下 表 传 真 至 主 办 单 位
报 名 表
单位
|
|||
地址
|
邮编
|
||
姓名
|
职务
|
||
姓名
|
职务
|
||
电话
|
传真
|
||
E—mail
|
|||
备注
|
注:为了做好会前准备,请参会代表务必在11月15日前将回执传真到010-68345718、010-6830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