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于10月28日在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了部分“建筑期刊经验交流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建筑》杂志主编马红、建设杂志社金香梅、《建筑经济》申月红、《建筑创作》王颂、《城市规划》庄淑亭、《建筑结构》主编张幼启、《暖通空调》主任王曙明、《建筑技术实现》董华、《建筑与文化》主任何坚、《中国住宅设施》执行主编陆曼、《设计与研究》主任张广源、《建筑学报》副主任范雪和专程从上海、武汉赴会的《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新建筑》张甘。会议特别邀请主管期刊的行政领导部门建设部宣传处毕建玲处长、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金光伟同志出席了会议。编辑工作委员会主任张祖刚、副主任张文成出席并主持了经验交流会。与会同志分别介绍了各自刊物的情况,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大家发言踊跃,议论热烈,现将交流的问题、以及统一的一些认识纪要如下:
一、加强期刊的引导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文成介绍说,根据建设部的要求和中国建筑学会有关建筑专业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承办了《村镇建设》、《建筑经济》、《建筑结构》等多种期刊,这些刊物在行业、学科方面介绍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了正确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介绍新技术、新做法,解决建设、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普及推广。《建筑》杂志,今年庆祝了创刊50周年,刊名是朱(德)老总题写的,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其性质是机关刊物,属指导类,要宣传好建筑的方针政策,2000年后变为行业刊,面向建筑行业,服务建筑行业,但中心还是要把握好发展方向,加强刊物的引导作用。
二、明确刊物定位、突出特点。
《建筑经济》,原为纯理论性刊物,为建设部管理需要服务,现做了一些调整,积极面向市场,定位为行业主管、企业管理者和建筑经济学者的交流平台。《建筑结构》刊物定位、服务对象是建筑结构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建筑结构专业的师生,刊物内容既有理论性建筑论文,又有大量建筑结构工程科技进步的实例,实用性强。《建筑》杂志,现服务对象侧重施工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并明确树立大建筑概念,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内容。上海《时代建筑》,其定位与目标是:1、国际思维中的地域特征,以世界建筑发展为宏观背景,重点研究和报道中国的建筑和城市发展,影响中国建筑专业人士的自省,使境外读者了解中国的建筑;2、地域特征中的国际化品质,要达到国际认同的学术水准,国际水平的装帧版式、制作和印刷技术,编委会的组成和作者的国际性,国际化发行;3、时代性、前瞻性与批判性,反映当下、讨论当下继而影响当下,走在时代前沿、起到前瞻引导性作用,对当下急速的建筑实践需要以足够的自省和批判的眼光来描绘整体图景。
三、突出刊物的创新与时代性。
《建筑结构》,2001年开本改为大16开,每期由10万字增至17万字,并办了网站,重点报道钢结构,热点问题和经济实用的新结构体系,适应当前建筑发展的需要。《建筑》杂志,感到期刊发展很快,不进则退,因而这几年提出“求新求变”,三年要实现大发展,自己同自己比较,页码由早期的48页增至80页,现又加到96页,保留了好的栏目,新增人力资源,智能建筑、建筑咨询、特别策划、知名企业家等栏目,丰富刊物内容,加大信息量,加强可用性、可读性,贴近市场,适应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筑与文化》,是今年创办的新刊物,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拆毁过多问题和新建筑创作体现各地文化特色薄弱的现实情况,组织在这两方面做得较好的优秀实例及其分析理论性文章,以增强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内容,此刊目前处于投入阶段,但由于适合时代的需要,受到欢迎。由建设部主管、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住宅设施》月刊,是近两年新办的刊物,它的时代性很强,及时报道了住宅新设施和具体技术政策,以适应我国住宅大量建设的需要。上海《时代建筑》,很强调时代性,体现自己的刊名,报道的热点内容有12项,即城市、创新,职业体制、居住、上海、青年建筑师、作品design works、世界建筑发展、理论、人物、境外建筑师、信息发布,每期用14页的版面容量,以信息发布形式刊登国内外最新的建筑业时事新闻和学术动态。
四、重视建筑刊物的文化内容。
新创刊的《建筑与文化》,其主题集中在建筑文化,除此之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试刊的《设计与研究》,突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文化,与会代表认为此刊很有特点,人情味非常浓,对建筑设计单位具有参考作用。《建筑创作》,强调刊物的实用性、文化性,多刊登一些优秀工程实例,注重工程的文化创意、文化内涵和建筑细部、节点,还编辑出版一些建筑文化专集。其他建筑刊物也都在增加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具体内容,因为营造建筑与城市的本身就有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提高刊物稿件与出版质量。
大家一致认为,抓好稿件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如何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各个刊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如《建筑结构》,来稿很多,内容丰富,质量较高,每年可从1000多篇来稿中,选出280篇刊登,小于来稿的30%,可保证年度的报道重点,所以以组稿为辅。《建筑经济》的做法是,来稿占10%,主要是组稿,根据刊物属于社会科学的特点,每年组织国际或国内专题研讨会,有时通过高层会议,探讨建筑行业中改革发展战略或其他热点问题,从会议中获得高质量的稿件。《建筑创作》,创刊初期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稿件为主,现院内稿件占30%,其他70%为外稿,扩大了作者面,稿件内容更加丰富。《时代建筑》,现已建立起20多人的兼职编辑的队伍,拓宽同国内外建筑部门的联系,增加国际通道,可获得较多的高质量稿件和信息,每期为170—200页。稿件的审查也是提高稿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建筑结构》、《建筑学报》等都坚持三审稿件,初审、复审、主编定稿;每期稿件的校对同样十分重要,如《城市规划》,《建筑》、《建筑结构》等,都由编辑部编辑多次校读。对于各刊的出版质量,大家都在原有基础上,力求改进,提高用纸质量,增加彩色版,加大开本,《时代建筑》采用加宽开本,《建筑创作》特别重视摄影图片的艺术质量。《新建筑》还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现刊物的主编大都比较年轻,为了加大信息量,多登文字,字号较小,特别是年长者看起来不方便,重点文章的字号似可大一些。
六、刊物管理体制要跟上改革形势。
凡经济独立的期刊杂志部门,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时代建筑》,已完全独立经营,在编辑队伍建设、办刊技术手段、广告和发行各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暖通空调》也是社会、经济效益较好的杂志,他们提出主管的亚太科技信息研究院每年下达的上缴指标不要增长太快,以保证刊物人才的培养和办刊设施的改进。关于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编辑部门办公设施、技术手段的提高是许多刊物都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办刊质量的提高。现不少月刊杂志编辑部仅有3—4位编辑,压力很大。由于体制未改革,经济收入不高,工作又繁忙,有能力的年轻专业人员不愿意到刊物编辑工作岗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毕建玲处长指出,今后包括期刊在内的出版界,总的改革大方向是走企业化管理道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国家只保留极个别的出版单位,由政府提供经费,国内建筑期刊都要沿着这个大方向进行改革。大家认识到,建筑期刊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属社会科学类的或理论性强的期刊,读者面相对窄些,经济效益就差许多,希望主管部门各方面给予支持,对于大多数建筑期刊来说,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进行体制改革,给予经济自主权,重视编辑部门在人力、设备、待遇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
此外,有些刊物还介绍了扩大思路的做法和计划,对大家很有启示作用。《建筑创作》,在办刊的同时,还组织出版专题建筑图书,出版一些公司的专辑等;除邮局发行外,组织全国各地代理发行,扩大了发行量。《时代建筑》,积极拓展学术事业,拟出增刊,办时代建筑奖、时代建筑系列讲座、时代建筑学术会议和展览、时代建筑信息中心、时代建筑研究中心、时代建筑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时代建筑系列丛书、时代建筑年鉴,并拟拓宽网络媒体,搞电子版、网络版、综合性网站,走向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
这次期刊经验交流会,交流了情况,沟通了信息,与会代表都感到颇有收获。老期刊的不断创新经历,新期刊起点高的思路与做法,使新老办刊的同志相互受到启发,主管期刊的领导部门也进一步了解了情况,大家更加明确了刊物发展的方向、并且充满了自信,为把自己的期刊办得更好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