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管网不清 城何以宁——访国务院参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

阅读: 发布日期:2012-11-04 17:22 | 来源:建设报 | 作者:张际达
  金秋十月,北京进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然而,当炎炎夏日逐渐离人们远去,那几场暴雨所带来的不便甚至危害,仍然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记忆犹新。近年来,有关地下管网的种种问题频繁出现,就像一个人衣着光鲜,但却有着肠胃顽疾。
  当下正值城市管网的维护整修期,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他就管网现状到整修成本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解析。

  算不清、数不明的巨大家底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据中国建筑学会统计,1990年~2010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截至2010年年底,包括城市供水、排污、供气、供热等市政地下管网长度已超过135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周长的30多倍。
  在这其中,供气管道长308680公里,供水管道长539778公里,排水管道长369553公里,供热管道长139173公里。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管线密度由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10.27公里提升到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33.88公里。
  然而,就记者所知,我国鲜有城市能够明确地辨析出,辖区内的管网有多少、怎么铺、归谁管。“可以说,至今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城市地下管线的基本情况,提供一张全面、准确的城市地下管线位置现状图,没有哪一个管理部门或企业能够明明白白地掌握所属行业的地下管线历史档案信息资料。”车书剑对记者说。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全国仅有210个城市开展了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不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3。“家底不清”的现状普遍存在。“即便有些城市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但是也缺乏动态更新和共建共享。管线的主管部门和权属单位缺乏动态沟通,建设单位也没有及时将变化信息进行补测和移交,导致信息资料在实际中无法应用。”车书剑说。
  除此之外,城市管网事故频发、漏损严重、安全隐患突出,施工挖掘道路频繁,地下管线空间资源紧张、浪费较大,管线应急防灾能力薄弱这几方面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管理脱节,协调困难;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规划滞后,建设不同步;法规标准不健全,综合管理缺乏依据。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始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及研究城市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问题。

  管道口径并非管网面临的惟一难题
  每当城市出现渍涝后,很多人都会想起国外电视剧中可以行车走马的粗大排水管。这不禁引得人们发问,为什么我国的排水管就不能像国外那样粗大、面对雨水来者不拒呢?对此,车书剑表示,人们都希望有大口径的管道,但殊不知管道口径并非我国管网面临的惟一难题。
  “如果严格依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水平应该是和城市整体发展相适应的。规范里都有暴雨的计算公式和设防等级要求。而且,各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设计标准。但是在实际中,很多管网却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车书剑说,“在一些城市,排水管道超期、破损、堵塞的情况比比皆是。本来防漏排涝的标准就比较低,如此一来渍涝更是频繁发生。长期以来,管道疏于维护和管理,超期破损线路严重。全国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供热管线70%以上都在超期服役。”
  关于管线成本问题,车书剑如是说:“管线铺设成本较高,直径1200毫米口径的钢混排水管道综合成本为每公里160万元;直径2000毫米的钢混排水管道成本达到每公里约400万元。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市政管网总长度大约4万公里,包括上下水、雨水、污水管道等,如果要把排水管网及排涝系统全面改造修缮,需要几百亿元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排除隐患。所以,即便在一些现代化的大城市,某些地段还在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管线。”
  车书剑还表示,城市管网的管理工作本身就十分复杂。以城市排水管道为例,一条管线需要包括重力管、压力管、人孔、窨井、清出孔、污水场、节流站、汇流站、箱涵、管涵等一系列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经常化和精细化,并不是排出去就万事大吉。
  此外,就记者所知,目前在一些新建城区和开发区,已经应用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一条管廊可以容纳12条不同用途的管线。管廊可以很好地解决管道口径不足、管道维护困难和管网线路复杂的问题。但是,这项技术的成本非常高,铺设1公里需花费约5000万元,而且在无法大拆大建的老城区并不适用。

  对城市管网应抱有信心
  城市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部门众多,协调要求更高。我国城市建设者一直在努力完善城市管线设施的承载能力,保障城市更安全、更有效地运行。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次暴雨灾害,我们应对日常事故有所预防,但仅有预案远远不够,而是还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阶段。未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抓好基础工作,应该要求并监督各城市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查清城镇地下管线隐患基本情况,制定消除隐患改造计划;提升各类地下管线运行安全管理、供给质量和综合防灾能力;由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应编制完成地下管线综合专项规划,排水设施专项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创建综合管理示范城市、镇等方式推动城市开展工作。”车书剑说。
  车书剑还向记者表示,政府应抱着以人为本的态度,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把加强城镇地下管网设施建设管理作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镇地下管线和排水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安全维护、应急防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实,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已经受到普遍重视。在过去10年间,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综合性标准规范。此外,地下管线各行业管理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其中涉及排水管线的有25部、燃气管线有4部、供热管线有7部、石油天然气管线和通讯管线各2部。这些规范既是规划建设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的科学依据,又为开展各类地下管线综合统筹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城市地下管线在投资、规划、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多个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建立高效有序的协调机制,解决各自为政、责任不清及地下管线信息共享等问题,这都是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