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倍受学界瞩目的中国建筑学界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终于揭晓了。这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一件喜事,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件盛事。新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结果的揭晓,昭示着中国建筑师、工程师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的又一次新的收获,迎来了中国建筑学界全体学人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道路的再一次新的扬帆。梁思成建筑奖所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持续热议,源于梁思成建筑奖的光芒。
一、梁思成先生的历史影响
梁思成先生是近代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著名的建筑教育家,留学美国回到祖国后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及营造技术做了大量的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曾担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在战争环境、资金困难、条件艰辛的情况下完成了国内11省的,总计190个县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调查,所及建筑2738栋,对206组建筑群做了详细测绘,测绘图稿1898张,系统了解和把握了从远古至明清的中国建筑历史脉络,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对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做了破解和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营造法式(上卷)≫,为中国建筑理论研究和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做出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北京十大建筑和城市建设呕心沥血,做出突出贡献。梁思成先生的一生,突显了近代一位中国建筑学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情怀。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凝聚着近代一位中国建筑学人不懈追求中国建筑文化,献身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梁思成先生的历史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精神是永恒和不朽的。设立梁思成建筑奖是对梁思成先生的追思和纪念,是对梁思成先生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的彰显和弘扬,更是对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的动员和激励。
二、梁奖的精神内涵和方向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改革开放和城乡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让世界各国同仁赞叹不已,对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由衷敬佩。大会获得圆满成功,通过了≪北京宣言≫,经国务院同意设立了梁思成建筑奖。梁思成建筑奖的设立充分承载着中国建筑学界对梁思成先生的追思和纪念,充分表达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为改革开放和城乡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和褒奖。而设立梁思成建筑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宝贵的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就是激励和倡导中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尊重历史、追求科学、敬仰自然、热爱生活的建筑实践方向。
(一)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类的历史文化,尊重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建筑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努力传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想精髓,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建筑理论和实践道路。
(二)追求科学,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不可能继续秦砖汉瓦,不可能延续唐宋的城廓形式,也不可能再造明清的木构宫殿,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追求新理念、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使建筑理论、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符合科学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探索符合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中国建筑和中国当代的主流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三)敬仰自然,就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凌驾在自然头上的造物者,更不是鞭挞者。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命运的法则,也是建筑实践的基本准则。建筑创作要努力实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使住宅、车站、医院、机场、学校等每一栋建筑实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四)热爱生活,就是要坚持建筑为人服务的建筑本质。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建筑本身也不是目的,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建筑的目的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全、更健康、更幸福。建筑要服务于生活,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层面的生活需要,为人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和建筑环境。
三、获奖者实践方向的贡献
第一届至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有,吴良镛、何镜堂、张锦秋,魏敦山、齐康、关肇邺、马国馨、彭一刚、程泰宁、王小东、崔恺、柴裴义、黄星元,还有莫伯治、张开济、赵冬日三位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他们作为中国建筑学界杰出人物的代表,为探索中国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实践道路做出突出贡献,在他们的学术研究和不懈追求中,充分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科学精神。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思想在菊儿胡同改造中得以系统表现,人文、科学、自然多因素构成的大建筑理念也使得菊儿胡同改造获得极大成功。为表彰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和贡献,2012年胡锦涛总书记授予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张锦秋先生追求的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和谐统一的建筑思想,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等建筑中得到充分凝练和展示,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和赞誉。何镜堂先生在建筑实践中提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思想和坚持建筑整体论、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创作了世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代表性建筑,成为岭南建筑学派和中国建筑文化最普实的传承人。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追求,与中国建筑文化之宝贵精神一脉相承,与梁思成建筑奖之宝贵精神一脉相承,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足迹和民族遗产。
刘力、黄锡璆先生是本届(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他们秉持梁思成建筑奖的精神内涵,尊重历史文化、追求科学进步、敬仰自然生态、热爱美好生活,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做出新的积极探索和卓越建树。
刘力先生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想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思想,用人性化的布局、生态化的空间,中国化的元素,营造和提高建筑的环境质量,探索人民喜爱的符合人民审美取向的中国现代建筑,全国人大办公楼、炎黄艺术馆等是刘力先生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精典之作。
黄锡璆先生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作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畅顺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程度地使医患感受亲情和温暖,广东佛山医院、北京301医院扩建工程成为黄锡璆先生医院建筑的精典之作,也使医院建筑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梁思成建筑奖的精神内涵和实践导向,在历届获奖者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精彩的彰显。梁思成建筑奖的精神光芒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期待着更多的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他们的名字和他们对梁思成建筑奖精神内涵的追求与实践,将载入光荣的中国建筑文化史册。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梁思成建筑奖榜样垂范下、在中国建筑学界全体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道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