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上海建筑之怪状:新楼倒塌 老楼无恙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1-03 07:55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2012年12月30日凌晨3时许,夜深人静,上海市中心突然一声巨响,家住在延安东路四川中路路口附近的杨先生被剧烈摇晃的床从睡梦中惊醒,,随后便隐约听到物品连续坠地的“咣当”声。

“当时以为发生了地震,什么都顾不上就往楼下跑”,杨先生对记者说,

杨先生下来才发现,成堆的墙体和砖块从天而降,马路上一片废墟。

原来,上海延安东路四川中路西北转角的四川大楼的七、八两层轰然倒塌,倒塌层又将六层压垮,碎玻璃和水泥块散落一地。

坍塌楼面约二十多米长、六米多高,如果以底楼的窗户作参照,至少有十多个房间在事故中被夷为平地。

由于事发时为深夜,人员撤离及时,事故无人员伤亡,警方巳控制事故现场,副市长和黄浦区有关领导正在处理这起案件。

据记者了解,这栋名叫四川大楼的上海老建筑原名惠德丰大楼,由英商会德丰有限公司投资,杨瑞记营造厂施工承建。大楼占地面积1385平方米,建筑面积6091平方米,由钢筋混凝土浇制而成,钢材全部使用德国克虏伯钢铁厂产品。建筑造型采用近代Bauhaus派式,属近现代派建筑风格。于1943年5月竣工。施工质量之优良自不待言。

惠德丰大楼历史照片(上海悉地国际CCDI悉地国际公司建筑专家娄承浩先生提供)

1993年,该大楼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因英商惠德丰大楼后来转给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故在保护建筑名单中是德士古大褛。

这栋大楼的施工单位上海杨瑞记营造厂创办于1880年前后,是上海最早的建筑承包商,也是中国近代建筑承包商的鼻祖,经营了长达70年之久,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及其经济势力的侵入,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商经营的营造公司,带来了资本主义建筑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一些与外商接触较早的包工头逐步变成建筑业的厂商。 “杨瑞记”营造厂就诞生于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在杨瑞记营造厂鼎盛时期,在其公司大本营——上海,曾经承建了大批重要工程。今天上海的新光影艺院(即红极一时的新光大戏院)、贵州路宁波路处中国饭店(今铁路局招待所)、巴黎大戏院(现淮海电影院)以及西摩别墅,这几处建筑也是保护建筑,至今都保存得很好。

然而,四川大楼却垮了。

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检验的大上海老建筑,在一夜之间垮塌了;有着良好行业口碑的中国建筑承包商鼻祖——上海杨瑞记营造厂,晚节不保了吗?

记者调查发现,四川大楼约1986年大楼为挖潜加了二层,变成八层,而倒塌的两层正是1986年加盖上去的这两层楼。

记者了解到,就在事发前,四川大楼七、八层正在装修。

四川大楼的物业方、上海瑞福房产物业有限公司小区经理郎华民告诉记者,四川大楼拥有多个产权方,倒塌房屋产权归属于上海迪昂实业有限公司,上海迪昂将其租给“小业主”,后者雇装修队装修成旅馆。

在12月29日9时左右,四川大楼七、八层正在装修,装修工人在四周的墙壁上,发现了七八条1厘米左右的裂缝。

最开始,这个危险的征兆并没引起过多注意。一名工人证实,大家当时继续工作,“没有采取措施”。直到裂缝持续变宽,工人们才开始恐慌,随后通知了老板。

3小时后,一楼文印店的黄女士和两名同事正准备打烊,一个装修工人跑来敲开房门,要他们立即转移到隔壁的宾馆去住。

此时,墙已经裂开至两厘米。

15个小时后,四川大楼七、八层坍塌。而上海杨瑞记营造厂承建的老楼,却安然无恙,依然无声的屹立在那里。

上海悉地国际CCDI悉地国际公司建筑专家娄承浩先生告诉记者,老建筑质量经过70年使用是没有问题的,四川大楼约1986年大楼为挖潜加了二层,变成八层,八十年代上海建筑抗震设防刚开始,他怀疑当时承接四川大楼加层的设计单位是否做过框架柱梁。

娄先生说,从倒塌的图片判断,没有做框架柱梁,否则不会一下子压扁,很可能是砖混结构。如做框架柱梁是不可能压扁的,现场也没看到钢筋露出。

据参与现场抢险的工作人员称“据说有50吨建筑垃圾”。加盖的楼层不过20多年历史,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成为一堆难以处理的建筑垃圾,而在这堆建筑垃圾下面,却巍然耸立着70年前的老建筑,这为中国建筑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娄承浩先生十分感慨:现在的建筑科学技术比前人要先进得多,为什么经常会发生塌桥、塌路和塌房事故,发人深思啊!

娄承浩还介绍,当时上海住房和办公用房紧张,盛行挖潜加层,河滨大楼、妇女用品商店等都加层,上海新工房加层更多,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这次事故,应举一反三,对加层项目疏理一下,如没有抗震设防的加层项目都应列入重点检查,有隐患的及时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