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典型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1-14 20:04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2013年,是河南大学过完百岁生日的第一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河南大学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植根中原沃土,栉风沐雨,历经沧桑,培养了众多政坛精英、学术大家和商界巨子。

钟灵毓秀,坐落于河南大学老校区的近代建筑群,是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的典型,堪称国之瑰宝。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体现了国家对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重视。

布局: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开封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该建筑群占地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了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博文楼(也称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十间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博雅楼(也称七号楼),西外侧有两间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的河南贡院碑和重修的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

该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理性与浪漫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

大门: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


大门

1935年开工、次年建成的河南大学大门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属砖木和混凝土结构,通高10.39米,东西宽13.4米,进深7.8米,建筑面积150.05平方米,设3扇门,中门高3.7米,宽3.66米,门楼两侧为2座56平方米的布瓦顶耳房。

南北两个牌楼圆拱相连,组成大门,中间为正楼,两边为次楼,收到了重檐的效果,这是我国古代四柱三楼式牌楼的进一步发展。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檐飞起翅,四角如翼。正楼外侧门楣采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体横书“河南大学”,次楼匾额镶古典花纹,檐下额枋、雀替均作彩绘。正楼内侧门楣横书“止于至善”,次楼左书“明德”,右书“新民”。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其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启发学生,使他们都能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自新其德,敦品厉行,积学储宝,进而成己成物,将德学贡献出来,使社会不断进步,事事物物都能达到美善圆满的境界。

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保存至今。大门是整个近代建筑群的标志,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在它的烘托下层次更加分明,愈显华丽壮观。
 

大礼堂: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


大礼堂

与大门遥遥相望的一栋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雄卧校园南北主轴线与东西主轴线的交汇点上,这便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礼堂。1931年,时任校长的许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礼堂的动议,并与当年底动工,历时三载落成。大礼堂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13.55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设计之精美,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为当时国内所罕见。

整栋建筑主体为重檐歇山式复杂、多重屋顶组合,高低错落有致。周边四角挑起,左右对称,上下一致高低起伏,变化多端。屋顶覆以青灰筒板瓦,屋脊上端有脊兽,檐下垂花柱、雀替、挂落均作透雕彩绘,龙头、狮子、凤鸟等动物图案雕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礼堂入口处八根爱奥尼式巨柱直通檐口,更添大礼堂挺拔高峻、巍峨壮观之姿态,是全国堪称建筑艺术精品的大礼堂,不愧为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巧妙结合的典范。

大礼堂为殿式建筑,分上下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楼梯6座,后台有两座为木质楼梯。殿式多屋顶组合,8柱1梁支承8榀钢屋架和楼板重量,水泥地基,青砖墙,大玻璃窗,采光良好。礼堂南立面正中设3扇双扇平开大门,东、西、北立面有4个直通室外的出入口,皆为4柱卷棚歇山顶门廊。观众厅为大礼堂的中心,设座位2816个,舞台宽18.23米,深12.19米,可作放映、演戏、报告会等用。舞台两侧楼上楼下共设多功能服务区4个,总面积468平方米,可作化妆、休息、储藏道具等用。门厅上部设有125平方米的服务用房,32平方米的放映间设在走廊夹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河南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和北仓女中的同学联合在大礼堂演出了反抗侵略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之后,上海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洪琛、冼星海、宋之的等率队在大礼堂多次公演,把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河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也曾在大礼堂召开。大礼堂是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