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苏州现存建筑面积最大古民居承志堂屋顶已透光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1-21 07:33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吴中区金庭镇后埠村居民费思明日前通过苏州“寒山闻钟”论坛向当地政府反映,自己居住的房屋是一处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子,然而由于缺乏保护,房屋早已显得风雨飘摇,甚至威胁到居住者的人身安全。记者日前经过一番周折在后埠古村落找到了这处老宅。
  
  后埠古村落藏身在太湖边一处芦苇荡后,整座村庄看起来恬静而安逸,透露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但由于未得到相应的保护和整治,因而这里的建筑风格混乱,既有粉墙黛瓦,也有略带欧式的小洋房;街巷也有些杂乱,部分青石板路上却封着水泥……
  
  走过蜿蜒的小巷,顺着村民们的指引,记者找到了发帖人所居住的承志堂,只见门口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苏州市文保单位承志堂”的字样。宅子的门厅破乱不堪,屋顶的许多瓦片已经掉落,透着光,屋梁竟是由一根直径10cm左右的木棍支撑着。
  
  住在这里的一对母子都姓费,母亲费文迪已经75岁了,儿子费思明今年30多岁。费思明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现在每天要开车30多公里回到后埠村家中。“房子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因为太破,2/3已不再住人,老太太念旧不肯搬出去。老太太眼睛也不好,老房子到处是门槛,地面也坑坑洼洼,她一个人很难在这里生活下去。”费思明说,“2010年的一场雪让房子的屋顶塌了一块,知道是生了白蚁,我就找人来治白蚁。一到下雨天屋顶就漏水,去年夏天台风来袭,屋里摆了桶接雨水,一整夜都没法睡觉。”
  
   因孝子故事声名远扬
  
  记者了解到,承志堂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为西山历史上著名的费孝子的宅院,也是西山东部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
  
  费思明介绍,费孝子名叫费孝友,是后埠费姓第十一世。其父亲费松轩远赴湖南等地经商,从此发家致富,于是费氏家族在老家添置了三座深宅大院和一座祠堂,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差不多占了半个后埠村。就在费松轩外出做生意的时候,费孝友留在家里照顾母亲。不料母亲患了白内障,看不清东西。当时医学不发达,当听说白内障可以用舌头舔好后,费孝友天天跪在床前,为母亲舔眼睛。当母亲身患严重痢疾时,他唯恐别人伺候不周,亲自为母亲擦洗身子,更换衣裤、被褥。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亲渐渐恢复了健康。
  
  费孝友的举动感动了远近百姓和官府,此后,后埠村的宋代双井一侧就建起了孝子祠堂,竖起了孝子牌坊,承志堂因此声名远扬。
  
   如何修缮
  
  政府将制定解决方案

  
  专家们认为,这一古建筑布局极具特点,高大的砖雕门楼、漫天星门窗极为罕见,是研究清中期群体民居建筑的绝好范本,因此,承志堂2009年也被列为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如此,这么一处古宅,保护和修缮是非常难的事情。“我相信所有人都清楚,修一个古居,特别是一个白蚁滋生,面临坍塌的老宅子,这笔经费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拿什么去修?”费思明无奈地对记者说,古宅已经威胁到居住者的人身安全,而要他们自己支付修缮的费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针对这一情况,记者联系上金庭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方在经过一番调查后回复称,承志堂位于后埠村古村落保护范围,从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的角度出发不能进行拆除翻建,只能进行修缮。一般来说,房屋的维修应由产权所有人来做,对于文保单位、控保建筑等,文物部门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而费文迪一家只有该处一处房产,现要求申请原地翻建显然不现实。针对此事,金庭镇将联合文管办、国土、规划等部门从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制定出一套解决方案,对危房部分进行抢救性保护,最终做到既保护好老宅,又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