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南京宁中里将复建两幢民国住宅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1-25 07:50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宁中里将复建两幢民国住宅

  小区现状。 仇惠栋 摄

  扬子晚报讯(记者 仇惠栋)宁中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国银行家属楼,这些住宅将经历一轮“换装”,恢复当年红砖红瓦的民国范儿。《宁中里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日前在南京市规划局进行公众意见征询。这一规划还提出,拆除片区内格格不入的一幢6层住宅楼,恢复2栋“民国住宅”。

  现存13栋民国银行家属楼

  宁中里历史风貌区地处中山南路东侧、白下路西侧,西临地铁1号线张府园站。规划范围北至九条巷,南至厅后街,西至南京市三中,东至苏发大厦,用地面积约0.52公顷。走进厅后街,拐进一个宁静小院落,就是宁中里民国建筑群了。灰色的水泥墙面掩盖了红砖的里子,但房屋的式样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民国范。这里原来是汪伪政府中央银行的宿舍区,建于1937年。“现在这里仍然是银行的老公房,我们都住在这里几十年了。”一位在楼下散步的刘大爷告诉记者。规划编制人员调查发现,原来这一片区有15幢民国建筑,现存13幢。

  这一规划编制的项目负责人徐敏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民国时期这些建筑一共有44个单元,一个单元上下三层,居住一户人家。如今这里宁中里居住了100多户300多人。因为居住空间拥挤没有厨卫配套,住户纷纷搭建了自己的卫生间和厨房。

  建筑将去除水泥墙露出红砖

  宁中里片区是民国时期企事业单位住宅的代表,这一规划明确,在空间格局的保护上,要保护和恢复历史上15栋建筑共同构成的空间格局。为此,规划要求通过拆除东南角的6层居民楼,按照原建筑风貌复建2栋3层建筑。“这一小区本身缺少停车位,我们想通过这2栋建筑的重建,开辟地下停车空间,”徐敏说,复建的2栋“民国住宅”将不再用于居住,而是用于文化展示、商业配套等。

  这些建筑在整治中还将全部“换装”,恢复原来的“肤色”。记者了解到,规划要求建筑采用坡屋顶,建筑应当包括“红砖、红瓦、民国风格”等元素。建筑色应当以红色为主色调,以褐色为补充色调。现有建筑与传统材料与色彩相冲突的需要逐步整治。在接下来的保护修缮中,规划要求去除现有的水泥外墙,露出原来的红砖。此外,这一规划还明确,这一片区内严禁使用彩色防盗门,不锈钢、塑钢等外装饰材料。

  定位仍以居住功能为主

  “区里曾希望将这里开发成像1912那样的街区,但这次规划还是坚持了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开发被严格限制。”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对于这一地块的未来定位,规划指出,这里将作为具有南京民国时期典型近现代民居特征的传统社区,南京老城区民国文化展示的节点地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用地性质上,这里将以居住为主,兼具商业、文化等功能。

  记者了解到,在此前的规划研究,规划编制人员曾考虑了居民全部腾迁、部分居民腾迁、全部原地保留三种方案,最终出炉的规划采纳的是第二种折衷方案。徐敏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们希望通过部分居民的搬迁,恢复当年一个单位一户人家的格局,这样一来也可以消除目前的各种附属设施搭建,更好地复原当年的居住格局。

  (原标题:宁中里将复建两幢民国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