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王萍)昨天,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区长牛青山(见图)向记者透露,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有望在年内完成。对于社会热议的“规划范围内的66个院落是否具有保留价值”,牛青山表示,居民搬迁安置完毕之后,专家组将到现场对所有房屋院落再次鉴定甄别,保留标准绝不仅限于“文物”,有价值的建筑都将100%保留。
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去年启动,网络上便出现质疑声音,很多网友认为周边的民居都是“老房子”,一些专家也认为应该保留该地区的胡同肌理。此前,东城区房管部门负责人表示,搬迁范围内的房子,绝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后翻修改建的,即房龄仅为四十载左右,最“老”的房子是民国时候建的,最新的有近两年修的。据不完全统计,钟鼓楼广场整治行动中,发现私搭乱建的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而正规房屋的总面积为4700平方米。
牛青山代表告诉记者,从《明清北京城图》推测,钟鼓楼广场应该是在钟鼓楼建成时便存在。目前该项目处于居民签约搬迁阶段,截至1月7日,已经有38户居民签约。记者了解到,东城区政府为选择货币补偿的居民提供的奖励房源是位于芍药居的现房,销售均价为7000元/平方米。居民的原住房面积将成为认购芍药居安置房的标准。
牛青山表示,恢复整治项目是为了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胡同原有肌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与商业项目的拆迁不同,钟鼓楼项目居民搬迁腾退后的房屋将暂时“搬而不拆”。“居民搬迁并妥善安置完毕之后,专家组还将到现场对每一个房屋和院落进行逐个甄别。值得保留的100%保留。”
记者了解到,目前,文保专家组已按照方案,对所有红线范围内的房屋进行首轮鉴定。在第一轮以“文物”作为筛选标准后,启动以“有价值建筑”为标准的鉴定。“有的建筑从时间年代上来说不符合文物标准,但承载历史信息,具有历史意义,这样的建筑也要保留。”
此外,牛青山说,钟鼓楼广场项目将以“文物、有价值建筑、整体风貌、周边环境”等多个要件作为标准,更加注重整体风貌保护。“如果有建筑正好处于项目规划范围之内,将按照文物法的相关规定,不可移动文物一定要在原址保留,有价值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体移动、异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