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重建越王楼,中途经历停工、甚至被列为绵阳十大烂尾楼之首遭到清理,之后又续建,到正式建成开放,已经是23年时间过去了。越王楼的重建之路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越王楼遗址险被开发成房产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重建越王楼时,遗址所在的地块,已经被一家房地产开放公司购买,差点被开发成房地产。
据越王楼重建的参与者、见证者张德顺回忆,越王楼得以重建,始于绵阳修建富乐山公园时的一次偶然。1989年,时任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举之和时任市政府秘书李德书去富乐山考察,经过东方红大桥龟山脚下时,李德书提到,这里是唐时越王楼的遗址所在。
就有那么巧,越王楼所在地块,原绵阳市中区城郊乡开元一队,此前已被绵阳一家房地产企业购买,准备用于房地产开发。当地一住户因拆迁赔偿问题,向原绵阳市文管所提交材料,反映那里是越王楼的遗址。最终,这个材料经原绵阳市文管所转到了李举之手中。
收到材料后,李举之当即批示:“龟山是绵阳的名胜古迹,龟山越王楼所在地,此地应该作为重建越王楼的规划、建设用地。”此后,绵阳市政府的一次政府常务会上,就越王楼重建事宜进行研究,确定启动越王楼重建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同时,市政府责令国土部门会同原绵阳市文管所共同处理越王楼重建的土地权属事宜。1991年,越王楼遗址地块从房产企业收回,正式作为后来重建越王楼的用地。
就在此间,市政府责成绵阳市文管所设计越王楼重建方案,但因多种原因搁浅。到1990年,由原绵阳市建委牵头,委托成都、绵阳两地的三家设计单位,设计越王楼重建方案。张德顺回忆,在三家单位的设计方案中,其中一家设计的越王楼“两楼一底,风格上是中西结合”,还有一家虽然古典,但太过简单。最终,方案被市领导否决,要求再组织方案。
因重建越王楼涉及到多家单位的拆迁,存在诸多困难。直到1999年东方红大桥改造启动,几家单位搬迁,才为越王楼重建打下基础,但因“工作精力主要在拆迁和大桥改造上”,越王楼重建设计方案搁浅。
规划设计先后修改18次
越王楼竣工之后,很多人为其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而叹服。而这件作品的设计者,正是原四川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熊世尧,设计方案先后修改了18次。
熊世尧是中国知名的古建园林专家,是建设部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总体规划专家组成员,九寨沟、广元凤凰楼等众多国内知名的景点都出自他之手。同时,他也是绵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张德顺回忆,2000年3月,他赴成都面请已经退休的熊世尧,承担绵阳越王楼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得到欣然应允。
不久,熊世尧赶到绵阳,绵阳市规划局的国家注册规划师张洪宇协助他开展工作,并到国内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进行考察。返回绵阳后,熊世尧先后在绵阳的南山、富乐山、五一广场、铁牛广场、东材厂几个点进行远景地形考察。经过反复对比后,确定以铁牛广场为最佳视觉点进行设计。
2000年6月,熊世尧正式进入设计实施阶段,半个月后,经过反复修改的第一方案完稿。该方案的设计高度为49米,共6层,周边配合建设亭阁。当年6月18日,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讨论后提出修改意见。随后,熊世尧对方案进行反复完善、修改。
2000年12月22日,越王楼重建规划设计方案报市委常委会讨论。该方案设计高度78米、12层。会上,市委领导要求“重建的当代越王楼,一定要建成绵阳地标性建筑”,体现盛唐及现代的精、气、神、势的内涵。此后,方案又一次修改,设计高度增加到99米、15层。再度完善后,绵阳赴西南,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勘察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锦秋把脉,得到高度评价。
2001年4月18日,在经过18次修改后,重建当代越王楼规划、设计方案通过绵阳市委常委扩大会的审议,10月24日上午正式开工建设。
特大地震中丝毫无损
2008年的那场地震,世界震惊。在这场劫难中,重建停工后启动续建不久的越王楼,竟然丝毫无损。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留了个心眼换来的。
记得是在越王楼重建项目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后,在项目报批前,张德顺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向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时提到,绵阳城市建筑的抗震级别是6级。但是,项目建设方经过反复商讨认为,绵阳地处龙门山脉地震断裂带,而越王楼地处高地,一旦发生特大地震,所有的付出将前功尽弃。但是,这样一来,必然涉及更改施工设计方案,增加项目投资。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随后,张德顺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报告了这一情况,并建议将越王楼的抗震级别提高到7.5级,得到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而更改施工设计方案、提高抗震级别后,知名结构专家艾生炳自信地说,“再大的地震,越王楼都将巍然不动。”
早在2007年12月越王楼重建续建开工之前,因工程停工近3年,建设单位邀请当地质监站监测后,确认质量合格,此后又邀请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监测,认定越王楼质量合格。就在续建开工几个月后,越王楼重建工程刚修到13楼,“5·12”特大地震突然来袭。
震后不久,建设单位邀请重庆建筑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权威专家,到绵阳越王楼重建工地现场,对162根柱头、2000余根大梁逐个进行鉴定,得出的结论是,“越王楼质量结构在地震中没有损伤。”
当专家的鉴定结果出来后,张德顺才说出实情,越王楼的设计抗震级别是7.5级。而这个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艾生炳当年自信的豪言。
越王楼创造的建筑奇迹
在越王楼重建中,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工艺技术难题,但都一一被克服,创下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张德顺介绍,越王楼的斗拱4636个,原来设计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每个重达300至500公斤,而斗拱所起的仅仅是装饰作用,受2008年“5·12”特大地震的启发,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全部更换为厚2.8毫米的镀锌钢板预制成型,不仅减轻了重量,而且刷氟碳漆后,看起来与真木无异。
其二就是楼顶的宝顶。原来设计的宝顶依然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测算总重量240吨。还是为了给越王楼减重,经与专家反复研究,决定更换为6厘米到12厘米的不锈钢板卷制而成,空心内置钢骨架,而宝顶重量则减轻到22吨。
其三是异形高楼的搭拆架施工。越王楼的楼层都是坡屋面,特别是14楼的屋面出檐要飞出9.3米,施工难度极大。施工方邀请了专家反复研究,先后5次做方案,建设方请省内权威专家反复论证,并在工地现场指导,共搭架12至15排,总高度110米,耗用钢管30.16万米、1160吨。从搭架到拆除,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成都一位专家感叹,搭建这么高的架子,没有出任何事故,创下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四大难题是屋面琉璃瓦和配件的规格。越王楼重建所需的琉璃瓦及配件,比一般的规格都大,瓦件长36厘米,脊吻高2.6米至3.9米,需要特殊生产制作。为了再现杜甫诗作中“碧瓦朱甍照城廓”的意境,颜色不能有丝毫偏差。经与生产厂家反复沟通,最终达到设计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块瓦当上,都有“越王”二字。
在施工中,还有混凝土刷漆达到的真木效果、方形钢管制作的仿古栏杆等,这些都是在施工中克服工艺技术难题达到的完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