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早是通过2011年初网络上组织的一次‘逛仓山老洋房’活动认识的。”“福州老建筑”团队主要负责人薛纪天说,后来,建立了一个“福州老建筑”QQ群,会员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人。大家来自不同领域,但对福州的老建筑都很感兴趣。
2011年9月,团队又自发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公益网站“福州老建筑百科”,为福州每幢老建筑建立词条,现在已有800多个,每个词条包括建筑基本情况、建筑照片和相关历史故事,基本都出自团队成员之手。
1988年出生、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池志海因为一次画地图找资料,与这个团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这个团队成员的年龄跨度很大,大家职业、知识背景不同,对老建筑的关注角度也各有不同。比如我关注艺术设计,有人关注建筑背后的历史,也有关注建筑结构、风格的。”池志海曾手绘并出版了“仓山老洋房”地图,在福州业内小有名气。
现在,“福州老建筑”团队还在坚持寻访福州市区及郊区的老建筑,用文字、口述历史、影像的方式做着记录。但是,老建筑保护现状时常让他们担心。
“第一次去的时候还在的建筑,再去时就已经被拆了,这种情况我们不止一次遇到,”薛纪天无奈地说:“就算是‘文保’单位,有时也难逃劫难。福州城区到处在‘旧城改造’,有些老建筑虽然很有价值,但由于保护级别不高,产权不明晰,甚至消防验收不达标等原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推倒。这种时候我们内心是很复杂的。”
“目前国内其他城市老建筑爱好者的团体也都处于起步阶段。”薛纪天认为,民间团体是通过这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聚合起来的,相比之下,政府的作为在老建筑保护中最为重要。
“比如上海,就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建筑保护制度,也有比较规范化的执行。去上海新天地和去改造后的三坊七巷,我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显然对原有文化与历史底蕴保护得更完整。”
薛纪天说,老房子不仅仅只是一座建筑,而是维系人们记忆与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人走了,房子拆了,一段城市的记忆就彻底消失了。”
薛纪天说,为了留存老建筑及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他们会继续记录下去;而就算有些老建筑实在没法留存下来,他们也将进行抢救性记录,“至少让以后的人们知道,在这个地方,曾经有这么一段历史,一座老房子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