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建议书之中,他还详述了前4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在规划武昌火车站的时候就预留了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作为当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李慎求参与了通车典礼的报道。直到数十年后,李慎求对于大桥通车当天的讲解词还记忆犹新,不过当她的播音任务完成后,在大桥的一角,李慎求不禁泪水滂沱,因为这座大桥的建成,凝聚了她父亲李文骥一生的心血,而李文骥却没有能够看到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1949年,63岁的李文骥写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在建议书开头部分,李文骥这样写道,武汉三镇居中国的心脏地带,轮轨四达,为南北交通总枢纽,而长江汉水交汇于此,使大江南北各铁路公路运输不能畅通。建议书之中,他还详述了前4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同时提出,此际欣逢中央人民政府已成立,同人等不揣菲薄,建议筹建过江大桥。
其实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提议,并非始自李文骥,而他的造桥梦想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不少有识之士的心声。武汉三镇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是“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关注。最早提出在武汉建一座长江大桥设想的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此后,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修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在规划武昌火车站的时候就预留了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在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的带领下,国立北京大学工科13名土木门的学生前往武汉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的勘探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其中就有李文骥,这也是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这次规划虽然未获实行,但是历史证明这次选定的选址十分适宜,因为此后几次规划的选址和这一次基本相同。
此后,孙中山在他的《实业计划》中也提出了造桥的设想,在这之后的1929年、1935年和1946年,国民政府先后三次提出了建造武汉跨江大桥的计划,然而由于国力贫弱,内乱频仍,计划最终搁置。
1949年,中共定鼎在即,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这一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中央政府在1949年年末,电邀李文骥、茅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事宜,几代人的共同梦想就要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