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荣禄第。
![]()
1
|
岑氏家族重视教育,在南阳书院门前,石子铺成直径约2米的教训座,用于学生罚跪。
![]() |
宫保府头门。
![]()
1
|
增寿亭下,夏花绚烂。
![]()
0
|
孝子孝女坊。
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文/图
从古宅斑驳的苔痕中,可以触摸历史脉动;在神秘奇妙的歌舞里,能够感受文明沉淀。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色西林岑氏家族建筑群在“古建筑”类别中榜上有名。与此同时,当地正为壮族古老舞蹈“龙崖外”申报国家“非遗”作准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古老文化将如何自我重构?美丽的乡土记忆如何才能得以更好地保存?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5月28~30日,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期间,南国早报记者随自治区文化厅一行,第一站便走进百色西林,对当地充满魅力的文化进行一番探访
1 一处古老的建筑
来到西林县那劳乡那劳村那劳屯,穿过一道孝子孝女坊,经过老街寨,绕着山路走大约1.5公里,便可见到岑氏家族建筑群了。
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占地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桂西、桂西北壮族地区保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建筑群。岑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不断经营扩建,形成了由土司府、将军庙、岑氏祠堂、宫保府、旧府、荣禄第、南阳书院、思子楼、增寿亭、孝子孝女坊等组成的建筑群落。其中,位于该村中央的宫保府最有“来头”。
在清代,从这个家族中,走出了3位活跃在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们是云贵总督岑毓英、岑毓宝,两广总督岑春煊。这就是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的“一门三总督”。
当年岑毓英因戌守西南边疆有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封“太子太保”衔。时人尊称他为“岑宫保”。清光绪二年(1876年),岑氏家族兴建宅第,5年后落成,岑毓英以其尊称将宅第命名为“宫保府”。有趣的是,“宫保府”显现出典型的京派风格,为三进两天井四合院式建筑,原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搁檀式,青砖黑瓦相得益彰。前后檐墙上部施卷草花卉、民间人物故事壁画栩栩如生。檐廊两侧各有一对石狮和石童。雄狮口含一颗可以转动的石球,雌狮背着一小狮,石童肩扛大鼓,造型生动。
荣禄第则将京派风格与壮族干栏式建筑融合得恰到好处。当年,该建筑因云贵总督岑毓英的父亲被诰封“荣禄大夫”而得名。荣禄第也是四合院式建筑,但在建筑第三进,二楼闺房却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风格。
岁月荏苒。如今,岑氏家族中的后人多已不在当地居住。唯有这些古建筑仍在讲述着这个家族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2 一些生动的故事
5月28日,记者看到,在宫保府北侧的房间里,一些残砖碎瓦堆砌其中,一只未完工的石狮子正等待雕琢。据西林县博物馆馆长王奕然介绍,1994年,岑氏家族建筑群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建筑群已遭到不同程度损坏。此后,政府部门曾两次拨款,进行抢救保护性维修。如今,关于这些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不少当地人都能讲出一堆生动的故事来。
坐落在建筑群北端的“思子楼”,讲的是父念子情的故事。岑毓英的四弟岑毓琦有一儿子,聪明伶俐。据传,孩子7岁时,云南有客来访。此时,岑毓琦正午睡,无意面见。来客便要了纸笔,写下“慎提仙件”四字后离去。岑毓琦醒来大喜,觉得暗含升官之意,正要命人裱挂之时,7岁孩童制止,并告诉父亲,四字去其偏旁实为“真是山牛”。然而不曾想,16岁时,孩子患病去世。因觉得不能门当户对,岑毓琦此前阻挠了儿子与一女子婚事。儿子去世后,岑毓琦建起“思子楼”,后将这名女子接来居住。
而独立于旧街寨的孝子孝女坊则是为岑氏家族后代岑德固而建。据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夏,岑德固从桂林送其母刘氏到湖北求医。途中,刘氏病逝,岑德固十分悲痛,绝食而亡,以身殉母。岑德固的行为感动时人,湖北省巡抚端方、两湖总督张之洞申报朝廷,要求旌表岑德固。于是修建牌坊纪念宣扬。如今,在这座刻有猛虎、飞鹰、农夫耕田、婆媳戏子等图案的牌坊上,部分石雕已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