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索尼大厦: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标杆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7-05 09:10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建筑游记 李程专栏
1
建筑游记 李程专栏

  李程 职业经理、建筑评论人

  如果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代表了国际风格摩天楼的范式,那么距离它不远、位于麦迪逊大街550号的索尼大厦(原AT& 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则掀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序幕。这座于上世纪1984年落成的超高层办公建筑,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在西格拉姆大厦的合作者、著名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设计。

  两个星期前笔者冒大雨造访这座建筑,远在两条街之外的街口,这座由浅红色花岗石外墙包裹的摩天楼就在数幢玻璃建筑物的衬托下雄壮地映入眼帘。而在另一个角度,透过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M O M A的大厅朝庭院方向遥望,这栋建筑物硕大的山花屋顶就像一杆旗帜高耸在层叠的都市丛林之巅。熟悉建筑学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三层楼高、几乎纯为装饰目的而造的花岗石山墙屋顶十分著名,俨然80年代以后一种逆现代主义主流的新建筑思潮代表符号尤因早期初探美国的中国建筑学者少见多怪,这个神奇屋顶的光环更加被放大,成为当时新流行的西方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典型特征。在笔者上大学的90年代初,北京来的客座教授在播放这些幻灯片时候眉飞色舞,这些图像给我关于纽约都市的最初印象,而中国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式复古建筑样式也借尸还魂,仿佛由此找到了深刻的创作原理和理论依据,一夜之间跨越了西方数十年的现代主义建筑初级阶段,迅速赶上了世界设计新潮流。以北京西客站为代表的大屋顶建筑一度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天在曼哈顿密集的玻璃摩天楼丛林里,从西格拉姆到索尼大厦步行不过是几条街道,却仿佛跨越了建筑风格的时代分水岭。笔者格外感兴趣的是:与反对多余装饰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并肩设计了国际风格建筑鼻祖西格拉姆大厦的菲利普·约翰逊如何会离经叛道地选择了这种看似装饰复辟的新风格?如果以《开拓智域》一书作者的观点以及人性来理解也许不难:现代主义建筑的巅峰时代伴随密斯等大师的离去而光环消退,晚生数年却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人物的菲利普·约翰逊正是其间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他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殊荣的幸运儿,同时也是生活在大师阴影里的“不幸者”。索尼大厦作为其在从业后期的重要代表作,努力摆脱现代主义建筑国际风格影响的设计意图就格外明显。其封闭坚实的底座、穹顶式样的大堂、神庙殿门般的金色电梯门……与外立面一样,强烈地投射出建筑师转向历史更深处的审美偏好,达到了通过新的建造技术在摩天楼三段式里恢复古希腊建筑意向的用意虽然在窗户比例、建筑尺度等基本形式语言逻辑上与之前的西格拉姆大厦并无二致。值得一提的是,从门厅转进去,大厦一楼有个三层高的玻璃大厅分别连接左右两条街道,成为风雨无阻的休憩场所有别于西格拉姆面向都市开放的室外空间,提供了另一种舒适的、人工的以及内向型的都市公共空间。这种设计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建筑师在西格拉姆大厦对待公共空间的态度在此建筑上的延续性。

  菲利普·强生以及他所设计的索尼大厦(原A T & 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在专业界褒贬不一,但笔者的确认为它配得上伟大时代终结者的称誉。就建筑师个人来说,作为现代主义的伟大跟随者还是后现代主义的教父?如何被建筑史家归类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求新求变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