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香山瓦工:不变与变中的传承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7-08 08:43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张喜平在现场向记者介绍狮子林第二进祠堂大厅屋顶的“福禄寿”泥塑作品。

  本报记者 邵群 摄影 远山

  三位老者仙风道骨、神态慈祥,面朝南并排站立,东面的一手捋长须,一手牵调皮孩童;中间的头顶乌纱、手持如意;西面的一手拄拐杖,一手托寿桃……这是狮子林第二进祠堂大厅屋顶的“福禄寿”三星高照泥塑。屋顶正脊鱼龙吻下小三尖,分别是“薛仁贵沙滩救驾”、“岳飞枪挑小梁王”泥塑。

  昨天在现场,这组泥塑的作者,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人、园林发展股份公司工程中心主任张喜平告诉记者,这组作品塑于上世纪90年代,是在木构件基础上,用铁丝、麻丝一层层堆塑的,至今逼真传神、栩栩如生。“泥塑是香山帮技艺中保持得最符合原始状态的一门技艺,工序和材料基本没有变化。”。他话锋一转,“传统的屋面、戗脊技艺则不同,因木桁条易变形等因素,造成正脊裂缝等一系列难题,需采用一些现代的工艺和材料,才能很好地解决。

  原汁原味为古建塑一副“生动表情”

  47岁的张喜平出生于香山匠人世家,是个土生土长的泥瓦工,父亲叫“张和尚”,塑得一手好泥塑。他自幼就听父亲讲述蒯祥设计天安门故事,经常到工地看父亲堆塑“和合二仙”、“二龙戏珠”、“寿星献桃”等传统泥塑。耳濡目染,他渐渐喜欢上了这行。

  1984年,张喜平初中毕业后开始随父学艺。“不管严寒酷暑、日晒雨淋,这行是全天候露天作业。”他回忆,那时,自己白天跟着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晚上按父亲提供的图样练习工笔白描。平时一有空就带上相机跑园林,把好的泥塑作品拍下来,带回家照着画,有时也去书店找好的图样资料。

  一两年以后,在胥口建筑站古建队承建的“吴县老干部局古建庭园”工程中,张喜平在办公楼山尖上和入口门厅正脊上堆塑的“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以及在胥口建筑站古典门楼上塑的“凤穿牡丹”、“松鹤柏鹿”等作品,受到了长辈和行家的一致好评。他记忆犹新,“当时还拿到了一件奖品,是一台海鸥牌照相机,爱不释手。”“一座古建筑,什么部位堆塑什么样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工艺要求、传统花式和江南古建筑的传统规范。通过泥塑,把文人墨客的绘画艺术融会到古建筑上。”张喜平坦言,两年的实践让自己深深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工匠就如无毛的雏鸟,飞不高,也走不远。1986年,他考入苏州园林技校高级技工班,开始系统学习古建理论知识。

  泥塑是香山帮技艺中最复杂、难度最高的工艺之一。张喜平介绍,先要用钢筋、铁丝或木材,按图样做出人物、飞禽走兽的造型,再用水泥纸筋堆塑初步造型。为防止豁裂、脱壳,每堆一层要绕一层麻丝或铁丝。然后再进行细塑,并作压实、压光处理。最后一道工序是刷石灰水,一般要刷三遍以上,长时日晒雨淋才不会出现松动、脱落。

  香山泥塑要具备一定的素描基础和白描的绘画功底,塑造人物草虫时要注意大小比例等细节,只有这样作品才生动、传神。张喜平如数家珍,泥塑作品中的人物,身高有“立七、坐五、盘三”之说,即站、坐、盘腿时,其高度分别相当于7个头、5个头、3个头的高度;另外有“三庭、五眼”的说法,讲的所塑人物的脸的尺寸大小,即从发际到额头到下颚分“三庭”,双耳之间的曲线长度,大致为5只眼睛的宽等等。

  喜鹊、梅树合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梢”;孩童骑在象背上,手执如意、寿桃,边上配万年青、荷花,象征“万象更新”,还有“和合二仙”、“吉祥如意”……泥塑作品一般取材于民间传统图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张喜平说,“这些传神、逼真的泥塑,能让一座座古建筑一下子生动起来,充满一种亲和力,让人倍感亲切。”

 

  “承香堂”堆塑“万象更新”,由张喜平负责施工技术指导。(资料图)

  “传统”融合“现代”才是“最好的”

  与保持原真性的泥塑技艺不同,香山瓦工行当里的屋面、戗脊工艺,施工时却面临一系列难题。张喜平举例说,木桁条易变形,会造成正脊裂缝;有的地方雨季长、雨水充沛,传统木栏杆易腐烂; 屋顶戗角尺寸较大,安装时有难度……这些难题要通过采用一些现代的工艺和材料加以解决。

  1992年,参加修复国家文保上海沉香阁大殿时,张喜平精心编制方案,先做好老瓦头,然后在正脊竖带的位置支模浇一条钢筋混凝土梁,外包筒瓦作为滚筒。这样一来,因木桁条变形,导致正脊裂缝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2003年,张喜平参与的法国里尔上海街仿真湖心亭项目,工期非常短,如果采用小青瓦、筒瓦望砖等传统材料筑屋面、砌粉戗脊,根本无法满足进度要求。而且这座仿真湖心亭要先后在两个地方展览,每次拆装只有短短20天,材料又不能重复使用。怎么办?张喜平急中生智,创造性地采用环氧树脂,同时添加阻燃材料,制作戗脊、宝顶、环包脊、底盖瓦、花边、沟头、滴水,从檐口到屋脊,屋瓦进行整楞安装。他告诉记者,“当时所有瓦件在国内全部试安装一次,然后按其所处位置编号包装。由于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屋面安装工期缩短了,满足了二次拆装的要求。”

  1991年,张喜平参加新加坡“蕴秀园”工程建设,负责水泥仿真木栏杆的制作。“当地雨水充足,传统的木栏杆易腐烂,使用寿命较短。”他回忆,自己先按图纸浇筑一块混凝土板,在其凝固前先放出栏杆式样,然后在底板和芯子的结合部位放置预埋铁。等混凝土板凝固后,再一层层粉刷出栏杆带凹凸面的芯子,带木角线的边梃。水泥达到强度要求后再做油漆。他说,“以假乱真,得到了一致认可。这种以混凝土代木的新工艺,避免了木结构长时间风吹雨打后易腐烂的缺点,而且省工省时省成本。”

  2007年开工的苏州重元寺工程,其大殿体量较大,正脊高度达到2.5米,抗水平风荷载要求较高,传统正脊骨架无法满足要求。张喜平想方设法,在正脊顶部盖筒内设钢筋混凝土梁,其骨架形成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水戗出挑尺寸较大,安装时难度大,我们采用了钢筋材料,其曲线如同水戗曲线,结构牢固,处理后的接口造型优美”。

  “小和尚”想把衣钵传给更多的匠人

  父亲叫“张和尚”,张喜平在业内有“小和尚”的称号。如今,这位“小和尚”正想着把从父亲手里继承的精湛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匠人。

  张喜平说,旧时有“投到穷爷娘,做个泥水匠”、“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说法。干这一行全在露天,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冻得手指开裂。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想学的,传承成了一道难题。

  对此,张喜平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大古建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比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送技术进企业、收集资料撰写教材,以及拍摄工艺流程等,来更好地记录、保存、展示、传承古建营造的优秀传统技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名师工作室”于2002年成立。张喜平说,该工作室采取与市技师协会联合办学的形式,举办了多期古建筑专业(工种)技能培训班,自己是培训班的授课老师之一。2006-2009年,培训班先后培养出古建筑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三百多人。他说,目前每年办两期培训,每期历时3个月,培训七八十名学员。这些学员年龄三四十岁的居多,他们热爱这个行当,也有一定的古建修复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2011年8月,经过20多名香山帮技艺传人历时近一年半的精心营造,位于香山帮发源地胥口香山工坊的“承香堂”落成。其山花灰堆塑北面“和合二仙”、南面“万象更新”泥塑,由张喜平担任施工技术指导。他说,“承香堂”完整再现了香山帮精湛的营造技艺,为中国建筑史、文化艺术史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修复、重建古建项目或传承教学提供了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