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学会的精心组织下,由二十多人组成的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在2013年的初夏季节出访了匈牙利、捷克和英国。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外展示中国的当代建筑师的工作成就和工作状态,同时也向国外同行进一步学习和交流。我有幸随团参观、巡展和交流。特别是能到鲜有机会造访的匈牙利和捷克,更是增加了一份收获。虽然是十几天的走马观花,却感受颇多。短时间内集中的信息碰撞,带来了思绪的兴奋。
中国这些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进步。这一点在此次的交流活动中,我们都有切身感受。我们很多年轻的建筑师,已经主持设计了数量众多、功能复杂并有很大技术难度的项目,令很多国外建筑师羡慕不已。但是,在与国外同行的深入交流中,特别是在游览了这些国家的城镇、参观了他们的设计项目后,我感到我们远不能沾沾自喜。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不少的差距,应该对自己保持客观的认识。
以前去欧洲参观的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此次与以往不同:匈、捷、英三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参观和交流中,心中很自然地将所到之处进行着对比,并同时不由自主地与中国进行对比。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国家对待建筑、城市新旧关系的态度和做法,引发了对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再思考。
无论是布达佩斯、布拉格,还是伦敦,无论其发达程度如何,构成这些城市中心区的大部分建筑都是老建筑。城市的肌理也基本保持着完整的历史延续。即使有新建筑插建其中,也基本维持着原来的街道格局。看着这些已经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和街道,脑中开始想象脚下和眼前曾经在历史中的情形,猜想着以前曾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和他们的追求。开始对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展开了具体而生动的解读。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些老建筑、老街道,虽然是无声地传递着当地的历史的信息,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最有力的表白。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某一座所谓有名的建筑物,还有连续完整的城市肌理。那一条条的街道和时而出现在眼前的广场、绿地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了漫长而完整的历史画卷。人们可以直接触摸到这些城市的历史。
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对文化的传承,并没有成为阻止这些城市继续进步的包袱,也没有阻止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同样,无论发达程度如何,这些城市在新建筑的设计中,都没有在形式上去模仿传统建筑。理性的思维,让建筑在个体形式上完全脱离了老建筑模式的窠臼,却在城市空间上密切关注与既有建筑和街区的延续,保持着城市结构和肌理的完整性;并积极响应时代的生活追求,进一步焕发出街区和城市的活力。老建筑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时,不是简单地拆除,而是尽可能对老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和扩建,新老部分都忠实地表现出时代的差异。这种做法,即保持了人们对场所的历史记忆,也积极地面向未来。就像人的肌体,细胞发生着更替,却没有割断记忆,也没有停止新的思考。因此,人们在这些城市中,即能感受到悠远的历史,也能体会到时代的脉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都得到了体现。
对比近年中国的发展,在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惋惜的失误。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注重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大量的旧建筑和旧街区被整体拆除,代之以全新的街区和建筑。很多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历史的踪迹,千百年来形成的城市肌理遭到严重破坏。城市总在建筑高度和建筑形象的新奇上相互模仿和攀比,并几乎都用同一个模式以奇迹的速度实现。当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眼前主要的建筑都是近几十年快速建设的新建筑。大多数中国城市已经失去个性。历史的信息更是难以从城市本身搜寻。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的遗迹,从博物馆、课本和其他媒体中间接地了解这些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却很难从身边的建筑、街道和城市获得切身感受和体验。另一种令人遗憾的情况是:原真的遗迹没有得到保护,却兴建了很多不伦不类的既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代表现在的假古董。总之,我们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换来的却是血缘断裂、身份模糊、失去历史根基的崭新而陌生的城市。
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的断裂,感受到中华文化在近代的势微。我们由此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但是,已经失去的是无法再生的。我们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已经少得可怜的现存古迹。老建筑、老街区和城市肌理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活的教科书,也是活的文化酵母。对它们的珍惜和保护,不仅对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新文化的重要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拆大建的独幕剧至今仍在上演。我们仍然在不停地失去珍贵的历史遗迹!已经不难想象,长此以往,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在城市文化的表现将会更加苍白!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历史赋予我们文化复兴的责任。我们不仅需要从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借鉴他们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成就。我们不仅需要冷静的反思,更需要果断的行动。希望大拆大建的模式就此停止,让城市中仅存的文化血脉得以延续。也希望不再以打造文化的名义建造毫无历史价值的假古董。
文化不是靠短时期内打造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的积淀和持续的培育成长出来的。文化也是不断更新的,就像任何一个生命体,只有在不停的新陈代谢中才能不断发展。但是,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有独特身份的,在进化中受到基因的支配,在基因重组中不断优化。我们的文化肌体已经受到了损伤,但我相信我们的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毁灭的,我们应该找到我们的基因,修复和繁衍我们的肌体,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