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政协委员建议历史建筑不应“圈养”可启动“活态化”保护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8-22 13:49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是民众关心的话题,而如何去保护则是争议不断。在近日的人民网《界别圆桌汇》节目中,几位政协委员提出,历史建筑应该“活态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这种实体文物,甚至可以保护民俗这种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专家提出单纯地划定一个区域、像圈养宠物一样去圈养老建筑的保护是不可行的。对此,广东省政协委员、南方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划定区域“圈起来”后并不意味着之后就不再采取措施,“还是要根据每一个建筑不同的情况去保护的保护,管理的管理,合理开发的合理开发,但是首先你要先把它保护起来,不然没有东西可保护,没有东西可开发。”

  陈星介绍了佛山文会里的嫁娶屋,希望对以后类似的开发有借鉴作用。现阶段的嫁娶屋是一个单栋的古建筑,将佛山地区岭南婚俗习俗做了静态的展示,里面有一些婚嫁习俗礼仪的表述、图片,还有一些实物,目前来说,还只具有展示的功能。但是未来它会开发给公众使用,以一个比较低的、公益的价格出租给市民,进行中式婚礼礼仪的举办。她非常赞同这种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婚嫁的习俗也传承下去。”

  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余庆安也同意陈星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文化遗产、文物最大限度地活化起来,给它赋予人文的内涵,赋予生命力,赋予文化的创造力。对文物除了重重保护,也可以将其利用起来,把它活化,使它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文物需要“宠”,这种的可以进博物馆;有些则需要“活态性的保护”,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延续古风古俗,从而使其得到保护和传承。

 

 

政协委员建议历史建筑“活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