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建筑遗产:石刻的史学年鉴 观念的精神年谱

阅读: 发布日期:2013-09-15 17:10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建筑遗产不仅是一部石刻的史学年鉴,也是一部观念的精神年谱,一砖一瓦都谱写着文化的人文篇章,一柱一檩都记载着文明的历史结晶。建筑遗产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精湛的艺术价值和绝技的科学价值,既是物质史,也是观念史,它不仅要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更要经过人文价值的洗礼。

  长期以来,当我们面对沧桑嬗变的建筑遗产时,总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因而倍加珍惜那些古代建筑。每次对建筑遗产的保护维修都必然要经过唇枪舌剑的观点交锋;对古建筑复原仿建都要经过激辩天下的思想碰撞;面临古城街衢的拆除搬迁亦是要经过奔走呼号的悲愤争论。学界与业界不是看谁的职位高谁就有真理,而是火花四溅后的真知灼见要切合社会实践与历史发展,这就是人文的洗礼。

  我们始终关注建筑遗产的原因之一,就因为建筑遗产折射着人文观念,已经从最初的祖先物质私产转变成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历史财富。正是遗产的人文内涵,使得我们不再把建筑当作一般物质形态来对待,而是将建筑作为一种世代传承、民族生命的文化标志,所以才提出要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神圣性,才将建筑的理念、观念与历史、艺术和科学紧密联系。建筑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明国家保护的共识与理念。

  人文理念不是观念漂浮物,而是精神与艺术结合的价值皈依。人文理念与建筑技术相比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确实没有盖房建屋的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给人心灵震撼的优秀建筑离不开人文的创造,少不了人文的境界,是审美艺术的浓缩与结晶,是一个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千百年后,多少庞大有用的建筑都已化为尘土烟云,只有积淀成为人文精神的建筑理念成为后人骄傲的资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到东方砖石木构建筑莫不如此。人文看似无用,实则大有用处,既在眼前又在长远,人文包含着文化的普世价值,既有对建筑艺术高远之道的追求,又有对人性之光的情理照耀,这是人文洗礼的本质力量,否则就会止于“术”而失于“道”,重技术不重人文,就会甘于平庸,缺失建筑文化的气象。

  在今天中国文明随着经济大国崛起的传播中,有什么东西能在被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我相信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华文化中的建筑形象。除了唐人街上高耸的牌楼令人注目,让西方人倾倒的无疑是幽静园林、楼台亭阁、翘檐斗拱、风火山墙以及黄瓦绿顶的庑殿顶了,例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建立的缩微中国园林景观,侧重的就是巷道、宅院、飞檐、筒瓦、曲廊等形式美感,因为中国传统建筑中包含了人文与自然和谐的东方精神。一些外国人曾说中国古建是没有人文精神的“匠作之事”与没有艺术价值的“匠人之学”,贬低北宋官定的《营造法式》只是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技术专书,然而经过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研究后,终于证明中国建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灵魂,而且促使西方人寻找中国之始往往就是从建筑遗产入手,甚至一些西方建筑里也以出现中国古香古色的建筑元素为炫耀。寻踪中国古建筑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代学者的人文苦旅。

  现在每到一个城市参观或是考察建筑考古遗址时,都会关注建筑对区域文明的影响,召唤起我们对人文精神源头的追思。城市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也是一个人文命题,一座座建筑遗产凝结着人的情感记忆,丰富着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从文化城市向文明城市的过渡,不是一个自发的变迁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推动的过程。文化可以轰轰烈烈,文明必须潜移默化。文化是知名度,文明是美誉度;文化是认同感,文明是归属感;文化是创新感,文明是幸福感。在西方,建筑遗产往往被看做社会文明的素养,而不仅仅是旅游资源,特别是文明品质是城市发展的价值核心、根本动力,人文底蕴无疑就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经过人文洗礼,就不会涵养城市的气质与品位。建筑关乎人文、关乎心灵,对人的关注如果能在城市建设的细节中得到提升,即使简约质朴也会默默感染着每一个公民,更会让奔忙的四海宾客洗去尘嚣、宁神静虑,接受一种人文精神熏陶。无论哪个国家的城市建筑遗产,都会得到欣赏与赞美,这就是人文品德的体现。

  建筑不是虚拟的历史,而是直观的、立体的历史。建筑如画却静默如谜,如果建筑会说话,就会道尽人类社会进程中对它的保护修复、破坏损毁的不同经历,越是现代化最快的地方,建筑遗产也消逝得最快,所以建筑遗产的背影常常折射出人文的温情与缺失。我们面对文物建筑判定,除了通常说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外,更多突出的是社会价值,一种人文的理解和选择,一种现代文明发展的记忆和需要。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曾明确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人们对建筑遗产的反思,实际上就是抚摸往昔、观照自我。从罗马风、哥特风到巴罗克式莫不如此,从秦汉高台、隋唐阙楼到明紫禁城也都如此,文化的精髓就是在铭刻时代气息的历史遗产中领悟民族性格、检验现实、展望未来,领略文化建筑的异同以及碰撞、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