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垃圾清运服务公司许大志从事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已经十几年了。每天面对垃圾填埋场污浊的环境、刺鼻的臭气、满地流淌的污水和汽车倾倒垃圾时掀起的漫天灰尘,他从不叫苦,不怕累,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在垃圾处理一线努力工作着。
不计安危 不计得失
德阳市的垃圾处理厂每天有100多车次的垃圾运输车进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一年365天都要开厂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从凌晨5点一直持续到晚上。作为垃圾处理厂的管理人员,许大志每天清晨就要赶到作业现场,晚上才能回家,工作异常辛苦。
垃圾处理厂环境恶劣,是易燃易爆的高危场所,由于大量垃圾发酵后溢出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燃烧、爆炸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安全管理成为了第一要务。处理厂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大,情绪不稳,作为管理人员,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稳定作业人员的情绪,确保按操作规范进行作业,保障安全运行。十几年过去了,在许大志和同事的努力下,德阳市的垃圾填埋工作一直安全运行至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在多年的垃圾处理一线工作中,许大志已经记不清接受过多少次上级安排的重大处理任务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4年,他接受了上级交办的剧毒药品氰化物的处理任务。当剧毒药品由公安人员押送到焚烧车间时,需要人工搬运拆卸送入炉膛进行焚烧。当时的简易应急炉设备性能不达标,烟囱尾气浓烈,若焚烧热解不充分,产生的尾气和灰渣危险极大。有的作业工人退缩了,不敢摸,不敢碰。许大志虽然意识到了作业的危险性,但没有任何犹豫和推脱,他勇敢地穿戴好防护用品,和其他同事一道,立即投入到焚烧处理工作中,连续工作到深夜。直到剧毒药品在炉膛中全部化作白色灰烬,许大志这时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在处理高危污染物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最危险的前沿,不计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直到圆满完成任务。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这也给许大志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德阳市是地震极重灾区,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垃圾处理厂一方面要坚持每天市本级的日常处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支持绵竹和什邡等破坏更加严重的灾区进行应急处理工作。从绵竹和什邡等县拉来的医疗垃圾源源不断地运进处理厂,处理厂严重超负荷运行。许大志把焚烧作业班次从1个增加到3个,守着设备运行。他曾经连续5天没有回家,连续3天没有睡觉,眼睛熬出了血丝。1个多月过去了,情况终于得到了缓解。他们以每日处理500公斤医疗废弃物的设备处理能力,创造了每日处理1700公斤的超常规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把技术规范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
垃圾处理工作,涉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知识,是非常专业的一项技术。通过对垃圾卫生填埋和综合处理技术的钻研,以及长期实践,许大志力求把技术规范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垃圾处理的具体工作之中。他根据垃圾处理现场作业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制订科学的生产计划,并组织有效实施。从2005年新厂开始运行到2012年,他们共处理了德阳市的生活垃圾90多万吨,全部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众所周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垃圾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资源化利用本身就是无害化处理的最佳方案之一。多年来,许大志和工人们一起始终坚持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共利用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堆肥14万吨,堆肥达到了国家农用有机土的标准,除对外销售外,还用来替代垃圾填埋场规范填埋需用的垃圾覆盖用素土,每年节约填埋经费40多万元。
为了蓝天更蓝、大地更绿,许大志和同事们不懈努力,使处理厂产生的渗滤液和飞灰等污染物全部得到了安全收集和安全处理。截至2012年7月,处理厂垃圾渗滤液处理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无污染的清水回归自然达10万多立方米,污染物焚烧飞灰全部得到了固化和深埋。
不忘职责
垃圾处理现场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早上四五点钟,随着第一辆垃圾车进场,处理厂就开始运行了。许大志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个深夜在车间和工人们为机器设备的维修而大伤脑筋;有多少个炎炎夏日的中午,烈日当头,在令人作呕的垃圾堆中,累得精疲力尽。常年在生活垃圾堆中摸爬滚打,许大志的鼻子失灵了,两鬓开始斑白了,除了留下十几年安全稳定运行的闪光记录和一串串让人展开笑颜的生产数据外,许大志念念不忘的是垃圾处理工人肩上的神圣职责和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精神。
在许大志看来,为了人民生活的美好环境,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保护好环境,还给城乡环境一片洁净,是垃圾处理工人的神圣职责。有了这样的信念,还有什么不能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