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重宿舍区保存有我市最为完整的苏式住宅楼群。
层高3.5米冬暖夏凉晋西集团江阳公司始建于1953年,1956年正式建成投产,前身为山西江阳化工厂(国营763厂),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江阳公司主要生产军工产品,是集爆破器材、机械类产品科研生产的军民品结合型企业。公司毗邻汾河,环境静谧。走进公司大门,道路两旁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深秋时节别有一番韵致。路东的灰砖小楼就是原厂机关办公楼,造型古朴,风格大气。这里现为南寨派出所江阳社区警务室。办公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坐东朝西,砖混结构,红瓦尖顶,南北两侧为二层,中间为三层。盛夏时节,从西门进入小楼,站在阔大的门厅,倍感凉爽。楼房层高约3.5米,通风良好。陈新民介绍,这个办公楼的窗户全部为双层,“这个小楼的设计保持了苏式建筑的风格,空气流动好,冬暖夏凉。”陈新民推开一扇窗户说。窗户有点旧,仍开闭自如。站在苏式小楼上看孔雀1985年,在厂办公楼东北方向,建成了一座厂办动物园,这在全国各大厂矿极为罕见。动物园引进了孔雀、梅花鹿、猴子等,职工和家属可以免费观赏,此举轰动一时。公司工会主席李光照回忆,站在苏式小楼上,能看到孔雀在笼子里踱步,能听到梅花鹿的鸣叫。“江阳离市区较远,建一个动物园就是希望职工有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李光照说。2001年,公司将动物园拆除,改成了职工活动广场。今年,江阳公司计划在这儿新建一个标准体育场。以原厂办公楼为中心,西侧正对的是江阳街,路宽30米,街道向西延伸。放眼望去,西山巍峨雄壮。沿江阳街向西步行5分钟,沿路是刷满标语口号的灰色苏式宿舍楼,到达江阳集贸市场。上午10时,市场上人声鼎沸,叫卖声不绝于耳。三车间退休职工王建功,买了一块“江阳豆腐”。他指着装豆腐的塑料袋,嗓门挺大:“这是江阳农场自己种的黄豆做的,地道的卤水豆腐,每天只有十几斤。普通豆腐两块一斤,江阳豆腐两块五一斤,贵是贵,你来晚了肯定吃不着。”江阳豆腐是当地的一个品牌,是江阳人招待亲友必不可少的美味。这里的居民有一句玩笑话:“上有天堂,下有江阳。”。陈新民介绍,江阳职工编写的类似打油诗还有:“江阳是个大地主,经营土地上千亩。想吃梨子到江阳,又甜又酥水分足……”苏联援建老厂屡建奇功中船重工集团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名国营汾西机器厂,当地人称为“汾机”。公司始建于1953年,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水下兵器总装厂。公司保存有苏联设计图纸236册、7891份,是新中国初期进行工业建设的珍贵档案。1974年,在柬埔寨抗美救国战争中,柬埔寨军人在湄公河上布放置了由汾西重工生产的22枚水下武器,炸沉美军舰艇10艘,为解放金边立下了战功。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海平面以下7000米深度,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尾部的四个推进电机就是由汾西重工合资企业——青岛海西电机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汾西重工主办公楼西侧为5号办公楼,始建于1956年,面积2600平方米,由苏联国家设计院设计,分中部、南翼、北翼三部分。外墙青灰砖,古朴雅致。5号办公楼现在是汾西重工展览馆,展览馆外侧墙壁上用清漆覆盖,避免风沙、雨水侵蚀,轻轻抚摸,墙面如冰面般光滑。展览馆墙壁上,悬挂着近百幅黑白老照片。展览馆的地面和楼梯均由水磨石铺成,工艺精湛。公司已用钢化玻璃将楼梯台阶覆盖,以减少磨损。玻璃厚约两厘米,坚固而透明,时尚而不失历史厚重感。在展览馆的荣誉室,汾西重工党委组织部长、党群工作部主任闫海育指着一个电子触摸屏说,这里保存着从建厂以来所有劳模的照片和事迹,“公司将陆续把每个职工的照片都输进去,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触摸屏上找到自己。”触摸屏不大,劳动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厂部办公楼有个“钓鱼台”汾西重工以南毗邻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重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工厂建设蓝图出自中国工人之手,太重先后创造了340余项中国和世界第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制造工厂的工厂”和“国民经济的开路先锋”。站在太重厂区门口,向北望去,是一座三层高的厂部办公楼。太重现保存有厂部办公楼、一金工车间、二金工车间等三座“一五”时期工业遗产建筑。办公楼建于1953年,原为两层,后改造为三层建筑。办公楼为苏式建筑风格,窗户宽大,墙体厚实。办公楼一层有一个宽大明亮的门厅,门厅上方高约10米处,修建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平台,平台边缘安装有弧形玻璃,站在平台可俯瞰门厅。太重职工将此平台亲切地称为“钓鱼台”。“每个周末,厂里各个部门的主任都要在‘钓鱼台’开会,汇报生产进度。对于很多工人来说能在‘钓鱼台’开会,就是一种荣誉。”太重展览馆馆长邓丽君介绍。对着苏联照片制造中国第一一金工车间现为太原市历史建筑,建于1954年,厂房保存完好,仍在正常使用。时光回溯到1950年5月,国家重工业部投资3.75亿公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建设太重机械厂。1954年,一金车间房破土动工,该厂房由我国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后经苏联专家修改建成,采用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房顶为单向多跨柱网面结构,气势恢弘,经久耐用。1954年,中央下达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试制新产品的具体任务,太重生产出5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这是中国第一台大型桥式起重机,机器性能先进,今天仍在使用。桥式起重机俗称“天车”。邓丽君指着一张黑白照片介绍:“1954年以前,中国人从未生产过起重机,太重工人仅有的资料就是俄文书籍中的6张照片,工人们看着照片钻研比对,不断修改图纸,集全厂之力,最后生产出这台起重机。”从二金工车间东门进入,仰头可见天车,距离地面高约15米。一位女工坐在天车驾驶室里,扳动操纵杆,起重机发出隆隆声,吊起一块钢板,从头顶缓缓驶过。位于西矿街十字路口的太重宿舍区,保存有10座苏式住宅楼,是我市保存较为完整的苏式住宅群。楼体多为“L”形,当地人称为“7形楼”。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楼房高大结实、浑然一体,院子容积率让人舒服。其中,苏式专家住宅楼单元门洞为苏式券柱式,门洞上雕刻有向日葵等图案,风格明亮。诞生于共和国曙光中的苏式建筑,是当年那段特殊历史微缩于太原的见证者。今天,它们成为太原这座古城历史建筑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它们不动声色,但每一砖每一瓦,都能带你走进曾经的辉煌。本报记者 冯海 赵亮(感谢王原生、王志红、张志斌、陈珊、刘春宇对本文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