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周干峙
2010年8月19日,“皇家园林与城市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瑞士、法国、英国、日本、约旦、澳大利亚、古巴等国家的皇家园林保护管理的学者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名园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价值、发展机遇和挑战,寻求皇家园林保护和管理的新思路,创建皇家园林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此次论坛是“北京皇家园林文化节暨第五届北京公园节”的系列重要主题活动。
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先生到会发言,他以苏州为例,做了题为“中国园林城市规划的探索”的演讲,介绍了苏州在整体城市规划和古典园林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
周干峙院士在演讲中表示,苏州城的古典园林特色一直传承至今,得益于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遵循的三条规定:一是,要全面保护古城,二是限制城市建筑高度,三是保留原有“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周干峙谈到,苏州通过对工业的外迁,让新城、老城分开,让城市的中心区以商业活动为主,以古建成为标志性建筑都是苏州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新构筑物与周边环境风格的一致性,比如像拙政园边苏州博物馆,虎丘东侧的住宅区……等都在满足现代需求的情况下,展现出传统的外观,包括在楹联,窗户风格等一些细节处理上下足功夫,就能将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很好,建筑风格的延续才能体现出城市的特色。以下为周干峙院士的发言内容: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中国大陆的城市化发展很快,但在众多的城市中,规划设计能获得众口赞誉的成功之作还不多。苏州是比较突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城市。2002年世界国际建筑师大会(UIA会议)会后,几十个国家的建筑师到了苏州,一致评价说:“到了苏州,才算看到了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简要介绍苏州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以及苏州的城市设计。
960年前的宋代平江图
(一) 半个世纪前苏州是一个三、四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个月以前(6月28日),刚过了它建城2520周年纪念日。900多年前留下的宋平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张城市规划总图。
苏州市全图
苏州市总体规划图--中心城区规划图(2004?2020年)
据梁思成先生讲,苏州的街巷和河道双棋盘格局,启发了美国的规划师(Stein),在纽约外围的兰德堡(Radburn)居民点设计了人车分离的道路系统。即后来交通规划界熟知的RadburnIdea。现今苏州城区人口已近200万人,市域总人口达600多万。
苏州已是长江三角洲中的一个核心城市,周围城镇密集,城与镇、镇与镇间距最小只1-2公里,最大也仅7-8公里。而至今城镇还在进一步发展。
主要事迹:
苏州规划设计的成功之点有三:
一是50年前就定下全面保护古城的方针。迁出旧城内的工业生产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东西两翼(新区、工业园区和新加坡园区)以及南北两县(吴中县和相城县两个县区)的井字格局,(见苏州道路系统图)。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二是严格控制旧城内的建筑高度(?24M)。
苏州市城内街道风格
苏州严格控制旧城内的建筑高度
三是旧城建筑风格,保持“粉墙黛瓦”,(见照片:城内街道,旧街新貌:观前步行街3张,十全街,凤凰街,人民路,干将路,盘门,平门水门,寒山寺扩展,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公交车站及电话亭等12张)。
苏州现在的商业街道
苏州旧城建筑风格
苏州旧城建筑风格
古为今用,新旧兼融
苏州城市设计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古为今用,突出主调;同时也建设了新城区、地铁,如新加坡工业园区。但是新旧兼融,和而不同(见新加坡园区、西部新区照片)。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苏州西部新区
城市大了,市容风格也会多样化、复杂化,但总的看来仍应该是中国的历史城市。
城市大了,交通也复杂化了。苏州古城保护和保持交通畅通也是矛盾。古城14平方公里不得不有交通干线穿越,不得不有纵横两条干线贯穿古城,该开拓还是不该开拓至今还有争议。人口大到一定程度(苏州在150万人口后)就规划了轨道交通(地铁)系统(见地铁规划图)。地铁系统有两个方案还在研究,即用通常的轮轨技术,还是直线电机技术。前者技术成熟(已用于许多城市),后者性能优越(转弯易、爬坡陡、噪音小),已在广州有运行经验,缺点是耗电较多。究竟选用何种制式,未最后决定。
规划设计实例
周干峙院士还展示了两个在苏州虎丘附近的实际案例,介绍说明现代的居住区设计是如何结合古典元素的。该居住区采用现代的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引入古典的元素,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借景的创作手法,远借虎丘山之景,使得原本不是很大的空间让人觉得有着丰富的景观变化。
居住区入口
古典风格的建筑
古典风格的建筑
古典风格的建筑
古典风格的建筑
框景的应用
周干峙院士最后表示,总体来说苏州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城市的结合上做的很好,但是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希望总结经验教训,改革、创新,抱着探索的态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